谕中原檄
注释
- 谕(yù):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
- 檄(xí):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 宋祚(zuò)倾移:宋朝国运衰亡。“祚”指福气、福运、国运。
- 罔(wǎng)不:无不,没有不。
- 纲维:维护,保持;此处指治理天下。
- 冠履倒置: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 弑(shì)君:臣子杀死君主。
- 酖(zhèn):用毒药杀人。
- 烝(zhēng):指与母辈通奸。
- 渎乱:混乱,破坏。
- 沉荒:沉迷于逸乐,荒废国事。
- 宪台:指御史台,负责监察的机构。
- 凭陵:凭借权势,欺负别人。
- 跋扈:专横暴戾,欺上压下。
- 奄(yǎn)及:覆盖,遍及。
- 涂炭: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
- 絜(xié)家:带领全家。
翻译
向齐鲁、河洛、燕蓟、秦晋等地的百姓宣告:自古以来,帝王统治天下,都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在内部治理国家并控制周边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外部尊奉中原王朝,从未听说过让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地区进而控制天下的。
自从宋朝灭亡后,元朝凭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四海之内,无不臣服,这难道是人力所为?实际上是上天暂时授予他们的。在那个时候,君主圣明,臣子贤良,还能够维持天下的秩序。然而,有见识的仁人志士,仍然叹息这种上下颠倒的局面。
从那以后,元朝的臣子们不遵守祖宗的训诫,废弃破坏社会的伦理纲常。比如大德年间废长立幼,泰定年间臣子弑杀君主,天历年间接弟弟用毒酒害死哥哥,甚至弟弟收纳哥哥的妻子,儿子与父亲的小妾通奸,上下都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怪异。他们对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的伦理秩序,破坏得非常严重。
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朝廷,是天下的根本;礼义,是治理天下的重要防范。他们做出这样的事,怎么能给天下后世树立榜样呢?等到元朝的后代子孙沉迷享乐、荒废国事,失去了为君之道,再加上宰相独揽大权,御史台公报私仇,官员毒害虐待百姓。于是人心背离,天下战乱四起。使得我们中原的百姓,死去的人肝脑涂地,活着的人亲人离散难以保全。虽然这是人为造成的,但实际上也是上天厌恶元朝的德行而抛弃了他们。
古人说:“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难以拥有百年的国运”,用今天的情况来验证,果然一点不错。在这个时候,天道循环,中原地区气势正盛。在亿兆民众之中,必然会降生一位圣人,驱逐北方的少数民族,恢复中华的正统,重新建立起纲纪伦常,救济这些百姓。
如今已经过去十二年了,还没有听说有能够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人。这只能让你们胆战心惊,处于反复无常、无所依靠的境地,实在是值得同情。
如今黄河、洛水、函谷关、陕地一带,虽然有几位势力较强的人物。但他们忘记了自己是中原的后裔,反而用少数民族那种如同禽兽般的称呼作为美称,借助元朝的名号来满足自己的私利,凭借人多势众要挟君主,骄横跋扈,在远方操纵朝廷大权,这就是黄河、洛水一带的人;还有些人势力小、兵力微弱,凭借地势险要拥兵自重,用贿赂的手段谋取官职爵位,目的是保存实力,等待机会。这就是关陕一带的人。
这两类人起初都是以抓捕所谓的妖人之名,获得了兵权。等到妖人被消灭,兵权到手后,就志得意满,再也没有尊奉君主、庇护百姓的想法了,反而相互吞并争斗,成了百姓的巨大祸害,他们都不能成为中原的主宰。
我本是淮右地区的一个普通百姓,因为天下大乱,被众人推举,率领军队渡过长江,占据金陵这样地势险要的地方,拥有长江天险的屏障,至今已经十三年了。我们的势力西边到巴蜀,东边一直连接到大海,南边控制着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等地都纳入了我们的版图,南方的广大地区,都已归我所有。百姓生活逐渐安定,粮食稍微充足,军队逐渐精良。我看着中原地区的百姓长久没有君主的庇佑,内心深感愧疚。
我恭敬地奉上天之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正要派遣军队向北驱逐北方的少数民族,把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恢复汉族官员的威风尊严。但又担心百姓不了解情况,反而把我们当作敌人,带着全家向北逃走,陷入更深的困境。所以先在这里宣告:大军到达时,百姓们不要惊慌躲避。
我的军队号令严明,不会对百姓有丝毫的侵犯。归附我的人会永远在中原安居乐业,背叛我的人只能逃到塞外去。因为我们中原的百姓,上天必然会让我们中原的人来使他们安宁,少数民族怎么能够统治呢?我担心中原地区长久地被少数民族的浊气污染,百姓们生活动荡不安,所以率领各路英雄豪杰奋力肃清中原,目的就是驱逐北方的少数民族,铲除祸乱,让百姓都能过上应有的生活,洗雪中原的耻辱。希望你们百姓能够理解我的心意!
像蒙古人和色目人,虽然他们不是华夏民族,但同样生活在天地之间,要是有能知晓礼义,愿意做臣民的,我们会像对待中原百姓一样抚养他们,一视同仁。因此在这里宣告告知,希望大家都能知晓明白。
赏析
《谕中原檄》是在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势力逐渐壮大的背景下发布的。这篇檄文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学价值。
- 政治目的明确:檄文开篇就强调了华夷有别的传统观念,通过历数元朝统治的种种恶行,如违背纲常伦理、政治腐败等,揭示元朝统治失去了上天的庇佑,以此来证明自己“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军事行动的正当性与正义性,为朱元璋北伐争取中原百姓的支持,凝聚人心。
- 军事动员有力:檄文表明了朱元璋要率领军队北伐的决心,同时描绘出即将恢复汉官威仪、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美好愿景。这不仅激发了本族百姓的民族自豪感,给百姓带来希望,也对军队的士气起到了鼓舞作用,为军事行动做好了精神动员。
- 展现政治格局:檄文中提到对蒙古、色目人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只要他们知晓礼义愿意臣服,就与中原百姓一视同仁。这一政策体现了朱元璋较为宽广的政治视野,有利于瓦解敌人阵营,减少北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扩大统治基础。
- 文学风格质朴雄健:整体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能够让广大百姓轻松理解其内涵,但又文风雄健有力,充满豪情壮志,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充分发挥了檄文这种文体弘扬正义、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作用,在政治宣传和舆论引导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濂
宋濂的其他作品
- 《 题玄麓山八景 其六 五折泉 》 —— [ 明 ] 宋濂
- 《 琴操二首 》 —— [ 明 ] 宋濂
- 《 王国祀仁祖庙乐八章 其一 迎神奏淳和之曲 》 —— [ 明 ] 宋濂
- 《 题送别图 》 —— [ 明 ] 宋濂
- 《 王国祀仁祖庙乐八章 其二 奉牲奏庆和之曲 》 —— [ 明 ] 宋濂
- 《 宋铙歌鼓吹曲十二首 其八 南汉刘鋹据岭南良将征之鋹教象为阵以禦我集劲弩射之奔鋹遂诣辕门降为象斯奔第八 》 —— [ 明 ] 宋濂
- 《 飞泉操 》 —— [ 明 ] 宋濂
- 《 濮川八景诗 其四 梅泾花午 》 —— [ 明 ] 宋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