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中原檄

· 宋濂
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 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酖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 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防。 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 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 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 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 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 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 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 虑民人未知,反为我雠,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 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谕(yù):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
  • 檄(xí):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 宋祚(zuò)倾移:宋朝国运衰亡。“祚”指福气、福运、国运。
  • 罔(wǎng)不:无不,没有不。
  • 纲维:维护,保持;此处指治理天下。
  • 冠履倒置: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 弑(shì)君:臣子杀死君主。
  • 酖(zhèn):用毒药杀人。
  • 烝(zhēng):指与母辈通奸。
  • 渎乱:混乱,破坏。
  • 沉荒:沉迷于逸乐,荒废国事。
  • 宪台:指御史台,负责监察的机构。
  • 凭陵:凭借权势,欺负别人。
  • 跋扈:专横暴戾,欺上压下。
  • 奄(yǎn)及:覆盖,遍及。
  • 涂炭: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
  • 絜(xié)家:带领全家。

翻译

向齐鲁、河洛、燕蓟、秦晋等地的百姓宣告:自古以来,帝王统治天下,都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在内部治理国家并控制周边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外部尊奉中原王朝,从未听说过让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地区进而控制天下的。

自从宋朝灭亡后,元朝凭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四海之内,无不臣服,这难道是人力所为?实际上是上天暂时授予他们的。在那个时候,君主圣明,臣子贤良,还能够维持天下的秩序。然而,有见识的仁人志士,仍然叹息这种上下颠倒的局面。

从那以后,元朝的臣子们不遵守祖宗的训诫,废弃破坏社会的伦理纲常。比如大德年间废长立幼,泰定年间臣子弑杀君主,天历年间接弟弟用毒酒害死哥哥,甚至弟弟收纳哥哥的妻子,儿子与父亲的小妾通奸,上下都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怪异。他们对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的伦理秩序,破坏得非常严重。

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朝廷,是天下的根本;礼义,是治理天下的重要防范。他们做出这样的事,怎么能给天下后世树立榜样呢?等到元朝的后代子孙沉迷享乐、荒废国事,失去了为君之道,再加上宰相独揽大权,御史台公报私仇,官员毒害虐待百姓。于是人心背离,天下战乱四起。使得我们中原的百姓,死去的人肝脑涂地,活着的人亲人离散难以保全。虽然这是人为造成的,但实际上也是上天厌恶元朝的德行而抛弃了他们。

古人说:“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难以拥有百年的国运”,用今天的情况来验证,果然一点不错。在这个时候,天道循环,中原地区气势正盛。在亿兆民众之中,必然会降生一位圣人,驱逐北方的少数民族,恢复中华的正统,重新建立起纲纪伦常,救济这些百姓。

如今已经过去十二年了,还没有听说有能够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人。这只能让你们胆战心惊,处于反复无常、无所依靠的境地,实在是值得同情。

如今黄河、洛水、函谷关、陕地一带,虽然有几位势力较强的人物。但他们忘记了自己是中原的后裔,反而用少数民族那种如同禽兽般的称呼作为美称,借助元朝的名号来满足自己的私利,凭借人多势众要挟君主,骄横跋扈,在远方操纵朝廷大权,这就是黄河、洛水一带的人;还有些人势力小、兵力微弱,凭借地势险要拥兵自重,用贿赂的手段谋取官职爵位,目的是保存实力,等待机会。这就是关陕一带的人。

这两类人起初都是以抓捕所谓的妖人之名,获得了兵权。等到妖人被消灭,兵权到手后,就志得意满,再也没有尊奉君主、庇护百姓的想法了,反而相互吞并争斗,成了百姓的巨大祸害,他们都不能成为中原的主宰。

我本是淮右地区的一个普通百姓,因为天下大乱,被众人推举,率领军队渡过长江,占据金陵这样地势险要的地方,拥有长江天险的屏障,至今已经十三年了。我们的势力西边到巴蜀,东边一直连接到大海,南边控制着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等地都纳入了我们的版图,南方的广大地区,都已归我所有。百姓生活逐渐安定,粮食稍微充足,军队逐渐精良。我看着中原地区的百姓长久没有君主的庇佑,内心深感愧疚。

我恭敬地奉上天之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正要派遣军队向北驱逐北方的少数民族,把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恢复汉族官员的威风尊严。但又担心百姓不了解情况,反而把我们当作敌人,带着全家向北逃走,陷入更深的困境。所以先在这里宣告:大军到达时,百姓们不要惊慌躲避。

我的军队号令严明,不会对百姓有丝毫的侵犯。归附我的人会永远在中原安居乐业,背叛我的人只能逃到塞外去。因为我们中原的百姓,上天必然会让我们中原的人来使他们安宁,少数民族怎么能够统治呢?我担心中原地区长久地被少数民族的浊气污染,百姓们生活动荡不安,所以率领各路英雄豪杰奋力肃清中原,目的就是驱逐北方的少数民族,铲除祸乱,让百姓都能过上应有的生活,洗雪中原的耻辱。希望你们百姓能够理解我的心意!

像蒙古人和色目人,虽然他们不是华夏民族,但同样生活在天地之间,要是有能知晓礼义,愿意做臣民的,我们会像对待中原百姓一样抚养他们,一视同仁。因此在这里宣告告知,希望大家都能知晓明白。

赏析

《谕中原檄》是在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势力逐渐壮大的背景下发布的。这篇檄文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学价值。

  • 政治目的明确:檄文开篇就强调了华夷有别的传统观念,通过历数元朝统治的种种恶行,如违背纲常伦理、政治腐败等,揭示元朝统治失去了上天的庇佑,以此来证明自己“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军事行动的正当性与正义性,为朱元璋北伐争取中原百姓的支持,凝聚人心。
  • 军事动员有力:檄文表明了朱元璋要率领军队北伐的决心,同时描绘出即将恢复汉官威仪、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美好愿景。这不仅激发了本族百姓的民族自豪感,给百姓带来希望,也对军队的士气起到了鼓舞作用,为军事行动做好了精神动员。
  • 展现政治格局:檄文中提到对蒙古、色目人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只要他们知晓礼义愿意臣服,就与中原百姓一视同仁。这一政策体现了朱元璋较为宽广的政治视野,有利于瓦解敌人阵营,减少北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扩大统治基础。
  • 文学风格质朴雄健:整体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能够让广大百姓轻松理解其内涵,但又文风雄健有力,充满豪情壮志,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充分发挥了檄文这种文体弘扬正义、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作用,在政治宣传和舆论引导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濂

宋濂

宋濂,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汉族,祖籍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亦称《宋文宪公全集》或《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