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一百首 其四十四 李斯

焚馀宁有籍,坑后更无儒。 不解愚刘项,翻令二世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焚馀:**焚书之后。秦始皇曾下令焚烧大量书籍。
  • **宁有籍:**哪里还有书籍。“宁”,哪里、怎么,表示反问。
  • **坑后:**指秦始皇“坑儒”之后。秦始皇曾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坑杀。
  • **更无儒:**再也没有有学识的儒生了。这里“更”意为再,“儒”指儒生。
  • **不解愚:**不懂得去愚弄。“解”,懂、明白。
  • **刘项:**指刘邦和项羽,秦末起义反秦的重要人物。
  • **翻令:**反而使得。“翻”,反之、反而;“令”,使。
  • **二世愚:**让秦二世更加昏庸愚钝。秦二世是秦朝第二位皇帝。

翻译

焚书之后哪里还会有完好的典籍,坑儒之后更是没有有学识的儒者了。(李斯)不懂得去愚弄刘邦和项羽这些对秦朝政权有威胁的人,反而让秦朝的二世皇帝更加愚钝不堪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笔触评议秦朝名相李斯。诗开篇就以“焚书坑儒”这两件重大事件入题 , “焚馀宁有籍,坑后更无儒”,短短两句便深刻指出了秦王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极端手段对文化贤才进行摧残 ,造成了文化典籍残缺、知识分子凋零的后果。后两句“不解愚刘项,翻令二世愚”角度独特,诗人不以常规思路批评“焚书坑儒”的短视,而是从目的与结果的反差上,讽刺李斯费尽心思却没有达到真正目的。李斯本妄想以愚民等手段巩固秦朝统治,却弄巧成拙,没愚弄到真正可能颠覆朝廷的刘邦、项羽等人,反而使得继位的二世更加昏庸,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整首诗诗人巧妙地借对李斯的评价,来讽喻历史,引导读者从这一历史事件中思考王朝兴衰、统治方式等问题,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 。

刘克庄

刘克庄

刘克庄,初名灼,号后村,莆田人,初为靖安主薄,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应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有《后村先生大全集》。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 48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