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汤仲材以其家息庵存斋东涧三大老鄂州黄龙寺僧惠璋入石诗装为一轴求士大夫赞颂紫阳山下方回之先人字元章嘉定甲戌与晦静先生同年为下偈言而不及此意可乎仲材能作祇夜回作伽佗可也
息存东涧三汤老,文我平生尽见之。
身到黄龙山几度,却惭欠读惠璋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鄱阳:地名,今江西省鄱阳县。
- 汤仲材:人名,具体不详。
- 息庵、存斋、东涧:均为地名或人名,具体不详。
- 鄂州:地名,今湖北省鄂州市。
- 黄龙寺:寺庙名,位于鄂州。
- 惠璋:人名,可能是黄龙寺的僧人。
- 入石诗:指刻在石头上的诗文。
- 紫阳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方回:人名,元代文学家。
- 元章:人名,方回的先人。
- 嘉定甲戌:指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
- 晦静先生:人名,具体不详。
- 下偈言:写下偈语,偈语是佛教中的一种诗体。
- 祇夜、伽佗:佛教术语,祇夜指诗偈,伽佗指赞颂。
翻译
鄱阳的汤仲材将他家的息庵、存斋、东涧三位汤老的诗文,以及鄂州黄龙寺僧人惠璋的碑文,装裱成一轴,请求士大夫们赞颂。紫阳山下方回的先人字元章,在嘉定甲戌年与晦静先生同年,写下偈语,但未提及此事,这样做可以吗?汤仲材能作诗偈,方回作赞颂也是可以的。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文学家方回对汤仲材所集诗文的赞颂。诗中提到了多位人物和地点,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尊重。方回通过提及自己的先人与晦静先生的关系,表达了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整首诗简洁而富有深意,体现了方回对文化艺术的推崇和对先人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