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三苏先生族谱后

· 方回
眉山万古老苏仙,坡颍儿孙世世贤。 尚想九关排虎豹,□须七叶珥貂蝉。 何人不作无穷地,今日才知已定□。 绍述奸朋市朝挞,剡源学士笔如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眉山:地名,今四川省眉山市,苏轼的故乡。
  • 老苏仙:指苏轼,因其文才出众,被尊称为“苏仙”。
  • 坡颍:指苏轼(号东坡居士)和苏辙(字子由,颍滨遗老),两人均为宋代著名文学家。
  • 九关:指朝廷的九重门,比喻朝廷的严格选拔。
  • 排虎豹:比喻选拔官员的严格和艰难。
  • 七叶珥貂蝉:比喻世代显贵,七叶指连续七代,珥貂蝉是古代高官的服饰。
  • 绍述:继承和阐述前人的学说或主张。
  • 市朝挞:在公共场合受到鞭打,比喻公开的羞辱或惩罚。
  • 剡源学士:指剡源(今浙江嵊州)出身的学者,这里可能指某位具体的学者。
  • 笔如椽:形容笔力雄健,如椽木般粗大。

翻译

眉山的苏家,自古以来就有着苏轼这样的文学巨匠,他的子孙世代都是贤良之士。想象一下,要通过朝廷严格的选拔,如同排开虎豹一般艰难,而苏家却能连续七代都有人佩戴高官的貂蝉帽。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但今天我们才知道,苏家的荣耀已经注定。那些继承错误学说的人,在公共场合受到鞭打,而剡源的学士们,他们的笔力雄健,如同粗大的椽木。

赏析

这首诗赞颂了苏轼家族的文学成就和世代显赫的地位。通过对比苏家的辉煌与那些继承错误学说者的悲惨境遇,诗人表达了对苏家及其学说的崇高敬意。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对剡源学士们文学才华的赞赏,他们的笔力被比作粗大的椽木,象征着他们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文学和学者的尊重与推崇。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