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胡云峰炳文录广信二首

· 方回
近沿关洛至乾淳,远探羲图未画真。 自古斯文元有种,即今所学不无人。 转移鸮泮希声起,判断鹅湖正论□。 □□诸生仕邻国,变齐同囿杏坛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乾淳(qián chún):指宋代乾道、淳熙年间,是宋代理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 羲图:指伏羲八卦图,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符号。
  • 斯文:指文化、文明。
  • 鸮泮(xiāo pàn):鸮指猫头鹰,泮指学宫,这里比喻学问的深奥。
  • 鹅湖:指鹅湖之会,是南宋时期朱熹与陆九渊的哲学辩论会。
  • (yòu):指园林,这里比喻思想的局限。
  • 杏坛:指孔子讲学的地方,比喻教育或学术的场所。

翻译

近来沿着关洛之地追溯至乾道、淳熙年间,深入探究伏羲八卦图的真谛,但仍未完全领悟。自古以来,文化文明便有其根源,而今所学的知识也并非无人传承。学问的深奥如同鸮鸟在学宫中鸣叫,期待着新的声音;而在鹅湖之会上,正统的论点被明确判断。诸生们在邻国求学,如同在杏坛春日里,共同推动思想的变革与齐一。

赏析

这首诗是方回送别胡云峰炳文前往广信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对学问传承的重视和对友人学术追求的赞赏。诗中“近沿关洛至乾淳”一句,既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溯,也体现了对宋代理学鼎盛时期的向往。通过对“羲图”、“斯文”等词语的运用,诗人强调了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学术的连续性。后两句则通过比喻和典故,展现了学术辩论的激烈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对友人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期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学问和友情的双重珍视。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