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陈教谕

· 熊鉌
每惟斯道南,七闽小邹鲁。 考亭四书学,日月行万古。 我生亦何幸,私淑欣有遇。 南来证文献,令人动遐虑。 斯文欠统一,正学真一缕。 莆阳礼义国,敛衽殷黼冔。 缅思东湖集,复斋接前绪。 至今耆俊多,渊源此其祖。 德闳有闻孙,邂逅快披睹。 儒先教化地,师传盛称誉。 教成畀邻邦,祖训有遗矩。 岂但美彼芹,更思甘棠树。 一邑召可行,尽分皆有补。 十室有忠信,矧此万家聚。 派近源可寻,我来重瞻溯。 当年弦诵声,溪水自东注。 典刑前辈人,溪山正堪数。 安得杖屦陪,安溪溪头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私淑:私下敬慕效法。
  • 证文献:验证文献的真实性。
  • 遐虑:深远的思考。
  • 统一:一致性。
  • 正学:正确的学问。
  • 一缕:比喻细微。
  • 敛衽:整理衣襟,表示尊敬。
  • 黼冔:古代礼服上的花纹。
  • 耆俊:年老的英才。
  • 德闳:德行宏大。
  • 闻孙:有名望的孙子。
  • 教化地:教育的地方。
  • 畀邻邦:给予邻国。
  • 遗矩:遗留下来的规矩。
  • :比喻微薄的礼物。
  • 甘棠树:比喻美好的事物。
  • 忠信:忠诚和信用。
  • 瞻溯:仰望和追溯。
  • 弦诵声:读书声。
  • 典刑:典范。
  • 杖屦:拐杖和鞋子,代指行走。

翻译

每每想到南方的学问,福建就像小邹鲁一样。考亭的四书学说,如同日月般永恒。我生来何其幸运,私下里敬慕并有所遇见。南来验证文献,引发我深远的思考。学问需要统一,真正的学问如同细微的一缕。莆阳是礼仪之邦,整理衣襟表示尊敬。怀念东湖的集会,复斋继承前人的事业。至今仍有许多年老的英才,他们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此。德行宏大的有名望的孙子,偶然间快意地见到。教育的地方,老师的传授受到盛赞。教育成就了邻国,祖训留下了规矩。不仅赞美那微薄的礼物,更思念那美好的事物。在一个小地方召集可以实行,对所有人都有所补益。十室之内必有忠信之人,何况这里是万家的聚集地。派系虽近,源头可寻,我来重温仰望和追溯。当年的读书声,溪水自然东流。典范的前辈们,溪山正是值得数说的。如何能得到拐杖和鞋子陪伴,去安溪的溪头路。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南方学问的敬仰和对教育传承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福建文化的赞美,以及对考亭四书学说的推崇,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诗中“私淑欣有遇”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渴望和遇见知音的喜悦。后文通过对莆阳礼仪、东湖集会、复斋继承等具体事例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对前辈的敬仰。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学问和教育的热爱与追求。

熊鉌

宋建宁建阳人,字去非。初名铄,字位辛。号勿轩,一号退斋。度宗咸淳十年进士。授汀州司户参军。入元不仕。幼志于濂、洛之学,从朱熹门人辅广游,后归武夷山,筑鳌峰书堂,子弟甚众。有《三礼考异》、《春秋论考》、《勿轩集》等。 ► 1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