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邓一蟾

禅宗理学与全真,教立三门接后人。 释氏蕴空须见性,儒流格物必存诚。 丹台留得星星火,灵府销镕种种尘。 会得万殊归一致,熙台内外总登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禅宗:佛教的一派,以静坐默念为主要修行方式。
  • 理学:宋明时期的儒家哲学思想,强调理性思考和道德修养。
  • 全真:道教的一个派别,主张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
  • 教立三门:指禅宗、理学、全真三种教义。
  • 释氏:指佛教。
  • 蕴空: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
  • 见性:佛教术语,指认识到自己本性的清净。
  • 儒流:指儒家学者。
  • 格物:儒家术语,指研究事物的原理。
  • 存诚:保持真诚的心态。
  • 丹台:道教术语,指修炼内丹的地方。
  • 星星火:比喻微小的希望或力量。
  • 灵府:道教术语,指心灵深处。
  • 销镕:融化,消除。
  • 种种尘:指各种烦恼和杂念。
  • 会得:领悟,理解。
  • 万殊归一致:指万物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都归于同一真理。
  • 熙台:光明的地方,比喻达到精神上的高境界。
  • 登春:达到春天的状态,比喻达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境界。

翻译

禅宗、理学和全真,这三种教义各自设立门户以传授后人。佛教徒追求的是认识到一切皆空,从而见性;儒家学者则强调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来保持内心的真诚。在修炼内丹的地方,留存着微小的希望之火,而在心灵深处,则消除着各种烦恼和杂念。如果能理解万物虽异但终归于同一真理,那么无论是在光明的高境界还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达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春天状态。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禅宗、理学和全真三种教义的描述,展现了不同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诗中强调了佛教的“见性”、儒家的“存诚”以及道教的“销镕种种尘”,体现了作者对于精神修炼和内心净化的重视。最后,通过“万殊归一致”和“熙台内外总登春”的表述,传达了一种超越差异、追求统一和谐的哲学思想,以及达到精神自由和生命活力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