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借景亭

巍亭借景引壶觞,元祐诗人翰墨香。 苍峡雷霆龙意气,碧崖烟雨豹文章。 隔邻修竹娟娟静,夹道枯桑冉冉黄。 水泛帘栊檐影倒,风吹城堞角声长。 巴童结束歌仍俊,蜀女腰肢舞亦狂。 千古相望翁季在,眉山草木有辉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巍亭:高大的亭子。
  • 借景:利用周围的自然景色作为亭子的背景。
  • 壶觞:酒器,这里指饮酒。
  • 元祐:宋哲宗的年号,公元1086年至1094年。
  • 翰墨:书写用的墨,这里指文人的书法或诗文。
  • 苍峡:青色的峡谷。
  • 雷霆:雷声。
  • 龙意气:形容气势磅礴,如同龙一般。
  • 碧崖:青绿色的山崖。
  • 烟雨:细雨蒙蒙,如同烟雾。
  • 豹文章:形容山崖上的纹理如同豹皮。
  • 修竹:修长的竹子。
  • 娟娟:形容竹子柔美。
  • 夹道:道路两旁。
  • 枯桑:干枯的桑树。
  • 冉冉:缓慢地,这里形容桑叶逐渐变黄。
  • 水泛:水波荡漾。
  • 帘栊:窗帘和窗棂。
  • 檐影倒:屋檐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 城堞:城墙上的矮墙。
  • 角声长:号角声悠长。
  • 巴童:巴地的孩童。
  • 结束:打扮,装束。
  • 歌仍俊:歌声依旧动听。
  • 蜀女:蜀地的女子。
  • 腰肢舞亦狂:跳舞时腰肢摆动得非常狂放。
  • 相望翁季:相互对望的老人和年轻人。
  • 眉山:地名,在今四川省。
  • 辉光:光辉。

翻译

高大的亭子利用周围的自然景色,引来了饮酒的雅兴,元祐时期的诗人们留下的翰墨香气依旧。青色的峡谷中雷声隆隆,气势磅礴如同龙一般;碧绿的山崖上细雨蒙蒙,纹理如同豹皮。邻近的修长竹子柔美静谧,道路两旁的干枯桑树叶子缓缓变黄。水波荡漾,窗帘和窗棂的影子倒映在水中,风吹过城墙上的矮墙,号角声悠长。巴地的孩童打扮得体,歌声依旧动听;蜀地的女子跳舞时腰肢摆动得非常狂放。千古以来,老人和年轻人相互对望,眉山的草木也因此显得光辉灿烂。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眉州借景亭及其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诗中,“巍亭借景引壶觞”一句,既点明了亭子的位置和功能,又暗示了亭中人的雅兴。后文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如“苍峡雷霆”、“碧崖烟雨”,展现了亭子周围的壮丽景色。同时,诗中也融入了人文元素,如“元祐诗人翰墨香”、“巴童结束歌仍俊”等,体现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泼的生活气息。结尾的“眉山草木有辉光”则是对眉山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汪元量

宋临安钱塘人,字大有,号水云子。度宗咸淳间进士。以善琴供奉内廷。宋亡,随北去。后为道士南归,往来匡庐、彭蠡间,踪迹莫测。为诗慷慨有气节,多纪国亡北徙事,后人推为“诗史”。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5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