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锺陵:县名,即今江西进贤。
掌上身:形容云英体态窈窕美妙。此用赵飞燕典故。据《飞燕外传》载,汉成帝之后赵飞燕体态轻盈,能为掌上舞。後人多用「掌上身」来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妙。
君: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此指云英。一作“卿”。
成名:指科举中式。唐·张水部《送李馀及第后归蜀》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
俱:都。
赏析
这首诗为云英的问题而发,是诗人的不平之鸣。但一开始却避开那个话题,只从叙旧平平道起。「锺陵」句,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十二年前,作者年少英敏,风华正茂,才气逼人;歌妓云英正值妙龄,体态轻盈,色艺双全。「酒逢知己千杯少」,当年彼此互相倾慕,欢会款洽,都可以从「醉」字见之。「醉别十馀春」,含有对逝川的痛悼。十馀年转瞬已过,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无成,而云英也该人近中年了。
首句写「别」,第二句则写「逢」。由怀旧过渡到眼前。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则侧重写云英。用汉代赵飞燕「掌上舞」典故。当诗人在「十馀春」后再次见到已属半老徐娘的云英的时候,其婀娜的身姿竟然还同十馀年前一样,犹有「掌上身」的风采,可以想见年轻时的云英一定是十分令人倾倒。
如果说这里啧啧赞美云英的绰约风姿是一扬,那么,第三句「君未嫁」就是一抑。如果说首句有意回避了云英所问的话题,那么,「我未成名」又回到这话题上来了。「我未成名」由「君未嫁」举出,转得自然高明。宋人论诗最重「活法」──「种种不直致法子」(《石遗室诗话》)。其实此法中晚唐诗已有大量运用。如此诗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扬,就不直致,有活劲儿。这种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笔法,对于表现抑郁不平的诗情是很合宜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君未嫁」的问题,就应说个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面回答,而用「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假设、反诘之词代替回答,启人深思。它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即使退一万步说,「我未成名」是「不如人」的缘故,可「君未嫁」又是为什么?难道也为「不如人」么?这说不过去(前面已言其美丽出众)。反过来又意味着:「我」又何尝「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这个答案不成立,那么「我未成名君未嫁」原因到底是什么,答案也就很明确了。此句情感深沉悲愤,一语百情,将诗人满腔的愤懑、无奈倾泻无馀,是全诗不平之鸣的最强音。至此,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
此诗以抒作者之愤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甚妙。绝句取径贵深曲,用旁衬手法,使人「睹影知竿」,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此诗的宾主避就之法就是如此。赞美云英出众的风姿,也暗况作者有过人的才华。赞美中包含着对云英遭遇的不平,连及自己,又传达出一腔傲岸之气。「俱是」二字蕴含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同情。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长为布衣的问题,使对方从自身遭际中设想体会它的答案,语意简妙,启发性极强。如不以云英作陪衬,直陈作者不遇于时的感慨,即使费辞亦难讨好。引入云英,则双管齐下,有言少意多之效。
这首诗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有跌宕起伏之妙;引入云英来衬托自己,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钟陵:地名,今江西省进贤县。
- 十馀春:十多年。
- 云英:人名,此处指一位女子。
- 掌上身:形容女子体态轻盈,如能在掌上起舞。
- 成名:指取得功名或成就。
- 不如人:比不上别人。
翻译
在钟陵醉别已有十多年,再次见到云英,她依旧体态轻盈如掌上舞者。我尚未取得功名,你也未嫁人,或许我们都是不如他人吧。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现状的感慨。诗中,“钟陵醉别十馀春”一句,既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重见云英掌上身”则通过云英的体态轻盈,形象地描绘了她的美丽与优雅。后两句“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则透露出诗人对自身和云英命运的无奈与自嘲,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命运不公的感慨。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