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灾行

· 袁介
有一老翁如病起,破衲?毿瘦如鬼; 晓来扶向官道傍,哀告行人乞钱米。 时予奉檄离江城,邂逅一见怜其贫; 倒囊赠与五升米,试问何故为穷民。 老翁答言听我语,我是东乡李福五。 我家无本为经商,只种官田三十亩。 延祐七年三月初,卖衣买得犁与锄; 朝耕暮耘受辛苦,要还私债输官租。 谁知六月至七月,雨水绝无潮又竭; 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血; 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 数车相接接不到,稻田一旦成沙涂。 官司八月受灾状,我恐徵粮吃官棒; 相随邻里去告灾,十石官粮望全放。 当年隔岸分吉凶,高田尽荒低田丰; 县官不见高田旱,将谓亦与低田同; 文字下乡如火速,逼我将田都首伏; 只因嗔我不肯首,却把我田批作熟。 太平九月开旱仓,主首贫乏无可偿; 男名阿孙女阿惜,逼我嫁卖陪官粮。 阿孙卖与运粮户,即日不知在何处; 可怜阿惜犹未笄,嫁向湖州山里去。 我今年已七十奇,饥无口食寒无衣; 东求西乞度残喘,无因早向黄泉归。 旋言旋拭腮边泪,我忽惊惭汗沾背。 老翁老翁无复言,我是今年检田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破衲(pò nà):破旧的僧衣。
  • ?毿(má sān):形容毛发或织物细长稀疏。
  • 奉檄(fèng xí):奉命。
  • 输官租(shū guān zū):缴纳给官府的田租。
  • 沙涂(shā tú):沙地。
  • 徵粮(zhēng liáng):征收粮食。
  • (chēn):生气。
  • 首伏(shǒu fú):承认。
  • 批作熟(pī zuò shú):判定为已收获。
  • 未笄(wèi jī):未成年,古代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成年。

翻译

有一个老翁像是病后初愈,穿着破旧的僧衣,瘦弱得像鬼一样;清晨时他扶着走到官道旁,哀求过路的行人给他一些钱和米。那时我正奉命离开江城,偶然遇见他,可怜他的贫穷;于是倒空口袋给了他五升米,并询问他为何如此穷困。

老翁回答说,请听我讲述,我是东乡的李福五。我家没有本钱去经商,只种了官田三十亩。延祐七年三月初,我卖掉衣服买了犁和锄;从早到晚辛勤劳作,既要还私债又要交官租。谁知六月到七月,雨水全无,潮水也干涸;想要一滴水都难,比农夫眼中的血还要珍贵;黄浦江的水像沟渠一样,农家争水如同争宝珠;几辆车接连不断也接不到水,稻田转眼间变成了沙地。

官府八月接到灾情报告,我担心被征粮而受罚;于是跟随邻居去报告灾情,希望十石官粮能全免。当年河对岸的情况好坏不一,高田全荒而低田丰收;县官看不到高田的旱情,认为高田和低田一样;文件下达到乡里如火速,逼我承认田地都已收获;只因我拒绝承认,他们就将我的田地判定为已收获。

太平九年开仓救济,主首因贫困无法偿还;我的儿子阿孙和女儿阿惜,被迫卖掉以偿还官粮。阿孙卖给了运粮户,当天就不知去向;可怜的阿惜还未成年,被嫁到了湖州的山里。我今年已经七十岁,饥饿无食,寒冷无衣;四处乞讨以维持生命,真希望早日归于黄泉。

说完他擦去腮边的泪水,我突然感到震惊和惭愧,汗水湿透了背心。老翁啊老翁,不要再说了,我就是今年的检田吏。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一个老翁的自述,深刻揭示了元代农民在自然灾害和官府压迫下的悲惨生活。诗中,老翁的形象与遭遇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瘦弱和破衣象征着生活的艰辛,而他对农田的描述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和官府的无情。诗人通过老翁的口述,不仅展现了农民的苦难,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官府腐败的深刻批判。结尾处诗人的自我揭示,更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和讽刺意味,使读者对检田吏的职责和道德有了更深的思考。

袁介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