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二首
嶰溪有美竹,挺挺霜雪中。
何人断两节,制为十二筒。
宫商自相应,凤鸟鸣雌雄。
一鸣垂衣裳,再鸣致时雍。
从此去不返,治道竟少隆。
鄙哉叔孙氏,绵蕝变王风。
寥寥数千载,伊谁启冥矇。
后皇如有作,声教垂无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嶰溪(xiè xī):地名,指嶰谷,传说中黄帝使伶伦取竹制律的地方。
- 十二筒:指古代的十二律管,用以定音律。
- 垂衣裳:指黄帝时代,象征无为而治。
- 时雍:指尧舜时代,象征社会和谐。
- 叔孙氏:指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叔孙豹,他制定了礼乐制度。
- 绵蕝(mián jué):指细密的绳索,这里比喻礼制的繁琐。
- 王风:指周朝的礼乐文化。
- 冥矇(míng méng):指昏暗不明,这里比喻文化的衰落。
- 后皇:指后来的帝王。
- 声教:指通过音乐和教育传播的文化和道德。
翻译
在嶰溪之地,生长着美丽的竹子,它们挺拔在霜雪之中。不知是谁断取了两节竹子,制作成了十二个音律管。这些管子各自发出和谐的音调,如同凤凰的雌雄和鸣。凤凰第一次鸣叫,象征着黄帝时代的无为而治;再次鸣叫,则代表着尧舜时代的和谐社会。然而,从此以后,治世之道似乎不再兴盛。相比之下,叔孙氏所制定的繁琐礼制,实在是鄙陋,它改变了周朝的礼乐文化。数千年来,文化逐渐衰落,昏暗不明,有谁能开启这文化的复兴呢?希望后来的帝王能够有所作为,通过音乐和教育,使文化和道德传播无穷。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嶰溪美竹的描绘,隐喻了古代礼乐文化的兴衰。诗人赞美了黄帝和尧舜时代的无为而治与社会和谐,同时批判了叔孙氏繁琐的礼制对周朝文化的负面影响。诗中流露出对古代文化衰落的忧虑,以及对后世帝王能够复兴文化的殷切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古代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