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二首

嶰溪有美竹,挺挺霜雪中。 何人断两节,制为十二筒。 宫商自相应,凤鸟鸣雌雄。 一鸣垂衣裳,再鸣致时雍。 从此去不返,治道竟少隆。 鄙哉叔孙氏,绵蕝变王风。 寥寥数千载,伊谁启冥矇。 后皇如有作,声教垂无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嶰溪(xiè xī):地名,指嶰谷,传说中黄帝使伶伦取竹制律的地方。
  • 十二筒:指古代的十二律管,用以定音律。
  • 垂衣裳:指黄帝时代,象征无为而治。
  • 时雍:指尧舜时代,象征社会和谐。
  • 叔孙氏:指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叔孙豹,他制定了礼乐制度。
  • 绵蕝(mián jué):指细密的绳索,这里比喻礼制的繁琐。
  • 王风:指周朝的礼乐文化。
  • 冥矇(míng méng):指昏暗不明,这里比喻文化的衰落。
  • 后皇:指后来的帝王。
  • 声教:指通过音乐和教育传播的文化和道德。

翻译

在嶰溪之地,生长着美丽的竹子,它们挺拔在霜雪之中。不知是谁断取了两节竹子,制作成了十二个音律管。这些管子各自发出和谐的音调,如同凤凰的雌雄和鸣。凤凰第一次鸣叫,象征着黄帝时代的无为而治;再次鸣叫,则代表着尧舜时代的和谐社会。然而,从此以后,治世之道似乎不再兴盛。相比之下,叔孙氏所制定的繁琐礼制,实在是鄙陋,它改变了周朝的礼乐文化。数千年来,文化逐渐衰落,昏暗不明,有谁能开启这文化的复兴呢?希望后来的帝王能够有所作为,通过音乐和教育,使文化和道德传播无穷。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嶰溪美竹的描绘,隐喻了古代礼乐文化的兴衰。诗人赞美了黄帝和尧舜时代的无为而治与社会和谐,同时批判了叔孙氏繁琐的礼制对周朝文化的负面影响。诗中流露出对古代文化衰落的忧虑,以及对后世帝王能够复兴文化的殷切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古代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贡师泰

元宁国府宣城人,字泰甫,号玩斋。贡奎子。国子生。泰定帝泰定四年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累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治行为诸郡最。后入翰林为应奉,预修后妃、功臣列传。惠宗至正十四年,为吏部侍郎。时江淮兵起,京师缺粮。师泰至浙西籴粮百万石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旋为平江路总管。十五年,张士诚破平江,师泰逃匿海滨。士诚降元,出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二十年,官户部尚书,分部闽中,以闽盐易粮,由海道运给京师。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道卒。工诗文。有《玩斋集》。 ► 1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