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琴师谈琴

至乐无声识者希,有声终是假人为。 一时得趣惟元亮,千载知音欠子期。 欲写性情初动处,当原律吕未生时。 夜寒月照虚堂壁,鹤唳猿吟总是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至乐无声:指最高境界的音乐是无声的,即超越了有形的音符。
  • 识者希:能够理解这种境界的人很少。
  • 假人为:指有声的音乐终究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
  • 元亮:指古代的琴师,这里可能指伯牙,他的琴艺高超,与钟子期成为知音。
  • 欠子期:缺少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
  • 写性情:表达内心的情感。
  • 原律吕:指古代的音律体系。
  • 虚堂壁:空旷的房间的墙壁。
  • 鹤唳猿吟:鹤的叫声和猿的啼声,这里用来形容自然的声音。

翻译

最高境界的音乐是无声的,能够理解这种境界的人非常少,而有声的音乐终究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一时间能够得到音乐的乐趣,只有像元亮(伯牙)这样的琴师,但千年以来,缺少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想要表达内心的情感,应该追溯到音律体系尚未形成的原始状态。夜晚寒冷,月光照在空旷的房间墙壁上,鹤的叫声和猿的啼声,都是自然的诗篇。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知音难寻的感慨。诗人认为真正的音乐是无声的,它超越了人为的音符,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他赞美了古代琴师元亮(伯牙)的琴艺,同时也感叹了缺少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诗人在诗中提出了表达情感应该回归到音乐的原始状态,即不受音律束缚的自然状态。最后,诗人通过对夜晚自然声音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独到见解和对知音的深切渴望。

陆文圭

宋元间常州江阴人,字子方。博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之学。宋度宗咸淳初,中《春秋》乡选。宋亡,隐居城东,学者称墙东先生。元仁宗延祐时,再中乡举。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朝廷数聘,以老疾辞。有《墙东类稿》。 ► 6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