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梁渐子

海氛初就平,骄敌犹匪茹。 潢池有弄兵,逋诛在秦豫。 材官非不足,往往烦召募。 司农忧转饷,反裘未遑顾。 遂使圣躬劳,况也诸曹署。 草茅空有怀,所守在章句。 温饱非良图,毛锥复何与。 子房信文弱,乃复多智数。 怀哉圯石人,斯人良可慕。 君如对承明,何以借前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海氛:指海上的风浪,比喻时局动荡。
  • 匪茹:不可轻视。
  • 潢池:指浅水池,比喻小规模的叛乱。
  • 弄兵:指玩弄兵器,比喻挑起战乱。
  • 逋诛:逃避惩罚。
  • 秦豫:指陕西和河南地区。
  • 材官:指有才能的官员。
  • 召募:招募。
  • 司农:古代官名,主管农业。
  • 转饷:转运粮食。
  • 反裘:比喻本末倒置。
  • 圣躬:指皇帝。
  • 草茅:指在野的士人。
  • 章句:指文章的段落大意。
  • 毛锥:指毛笔,比喻文墨之事。
  • 子房:指张良,汉初著名谋士。
  • 智数:智慧和计谋。
  • 圯石人:指张良在圯上遇到的老人,后指高人隐士。
  • 承明:指皇帝的宫殿。
  • 借前箸:比喻出谋划策。

翻译

时局初定,海上的风浪逐渐平息,但敌人仍然不可轻视。小规模的叛乱如同浅水池中的波澜,挑起战乱的人在陕西和河南地区逃避惩罚。虽然有才能的官员不少,但往往还需要招募更多。主管农业的官员担忧粮食的转运,却无暇顾及本末倒置的问题。这使得皇帝感到劳心,各部门也忙碌不已。在野的士人空有忧国之心,只能固守文章的段落大意。温饱并非长远之计,文墨之事又能如何参与其中呢?张良虽文弱,却智慧和计谋过人。怀念那位在圯上遇到的老人,那样的高人隐士实在令人敬仰。如果你能面对皇帝,又将如何出谋划策呢?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困境,通过对时局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智谋之士的敬仰。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典故,如“海氛”、“潢池”、“反裘”等,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和深度。同时,诗人通过对张良的赞美,暗示了自己对智谋和策略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政治洞察力。

陈邦彦

陈邦彦

明广东顺德人,字令斌。为诸生,意气豪迈。福王时,诣阙上政要三十二事,格不用。唐王聿键读而伟之。既即位,授监纪推官。未任,举于乡。以苏观生荐,改职方主事,监广西狼兵,授赣州。至岭,闻隆武帝败,乃止。西行谒桂王,擢兵科给事中。旋闻桂王兵败,避居山中。清兵破广州,观生死。邦彦乃与陈子壮密约,起兵攻广州。兵败入清远,与诸生朱学熙据城固守。城破被执,不食五日,被害。永历谥忠悯,赠兵部尚书。 ► 2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