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马治
窜身丹厓下,灭迹浮云端。 余事既不闲,冥心以游观。 读书南山日,秋气浩漫漫。 悲商扣庭柯,四座鸣风湍。 已与清景晤,乐哉此盘桓。 餐和遗糟粕,饮胜入肺肝。 隐几俄万古,其人梦交欢。 携手逍遥墟,乾坤欻高寒。 顾谓尘世子,斯道自平宽。 胡为在荆棘,方寸生波澜。 向无问津者,悲尔后来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窜身:隐居。
  • 丹厓:红色的山崖。
  • 灭迹:隐匿行踪。
  • 冥心:沉思,深思。
  • 游观:游览观赏。
  • 悲商:秋风的声音。
  • 餐和:和谐地进食。
  • 糟粕:比喻废弃无用的事物。
  • 隐几:隐居的桌子,指隐居生活。
  • 逍遥墟:自由自在的地方。
  • :忽然。
  • 方寸:心。
  • 问津者:询问渡口的人,比喻寻求真理的人。

翻译

我隐居在红色的山崖下,隐匿行踪于浮云之巅。除了这些琐事,我便沉思游览。在南山的日光下读书,秋天的气息浩荡无边。秋风的声音敲打着庭院的树枝,四周的风声如湍急的流水。我已经与这清新的景色相遇,快乐地徘徊于此。和谐地进食,抛弃无用的东西,饮用胜过进入肺腑的清泉。坐在隐居的桌子旁,仿佛经历了万古,梦中与古人交欢。携手在自由自在的地方,天地忽然变得高远寒冷。回头对尘世中的人说,这条道路自然平坦宽广。为何要在荆棘中,心中生出波澜。如果没有人询问渡口,那么后来的困难将会很悲哀。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追求心灵自由与清净的生活状态。诗中,“窜身丹厓下,灭迹浮云端”展现了诗人远离尘嚣,隐居深山的决心。通过“读书南山日,秋气浩漫漫”等句,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最后,诗人对尘世中人的劝诫,反映了他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和对后人的深切关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马治

元明间常州府宜兴人,字孝常。初为僧,能诗。元末,周履道避地宜兴,治为具舟车,尽穷阳羡山溪之胜,以诗唱和,成《荆南倡和集》。洪武初,为内丘知县,终建昌知府。 ► 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