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吊古和石源吴博士

宋代纲常万死收,燕云厓水漫沉浮。 风传蜀鸟哀仙驭,雨湿陵花泣帝丘。 坐剔断芜看古碣,行寻折戟问渔舟。 长江似诉当时恨,日夜寒声咽暮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厓山:山名,在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 纲常:指宋代的国家法度和道德规范。
  • 燕云:指燕云十六州,历史上曾被辽、金等北方民族占领。
  • 厓水:指厓山附近的水域。
  • 蜀鸟:指杜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化身,常用来象征哀愁。
  • 仙驭:指帝王的座驾,这里指宋朝的皇帝。
  • 陵花:陵墓上的花,这里指宋朝皇帝的陵墓。
  • 帝丘:帝王的陵墓。
  • 坐剔:坐着清理。
  • 断芜:断掉的杂草。
  • 古碣:古代的石碑。
  • 折戟:折断的兵器,象征战争的遗迹。
  • 渔舟:渔民的小船。
  • 寒声:指秋风的声音。
  • :形容声音低沉、悲凉。

翻译

宋代的法度和道德规范在万死中得以保全,燕云十六州和厓山的水域经历了无数的沉浮变迁。风中传来蜀鸟的哀鸣,仿佛在哀悼仙逝的帝王;雨中陵墓上的花朵哭泣着,似乎在悼念已故的帝王。我坐着清理断掉的杂草,看着古老的石碑;行走间寻找折断的兵器,向渔民询问历史的痕迹。长江似乎在诉说着当时的怨恨,日夜不息的寒风声,在暮秋时节显得格外悲凉。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厓山的吊古,表达了对宋代历史的深沉哀思和对国家命运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蜀鸟的哀鸣、陵花的哭泣,以及长江的寒声,都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历史的缅怀和对国家兴衰的感慨。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历史的追问,诗人展现了对过去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深切关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吊古诗。

区元晋

区元晋,字惟康。新会人。越子。明世宗嘉靖四年(一五二五)举人。官云南镇南知州,晋福建兴化府同知。著有《见泉集》。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一、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四等有传。区元晋诗,以附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刻区越撰《乡贤区西屏集》之《区奉政遗稿》为底本,参校一九五四年重印《区西屏见泉二公合集》中之《奉政区见泉公遗集》。 ► 4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