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夤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火性:火的性质,指火的热烈、猛烈。
  • 水性:水的性质,指水的柔和、温顺。
  • 西来东出:指水流从西向东流动,形容水流不息。
  • 通海能通汉:海,指大海;汉,指银河。这里比喻水流可以通向广阔的地方。
  • 浮舟:漂浮的船只。
  • 覆舟:翻覆的船只。
  • 湘浦:湘江的岸边。
  • 暮沈:沈,同“沉”,指日落时分。
  • 尧女:传说中尧帝的女儿,指湘妃,因思念舜帝而泪洒竹上,形成斑竹。
  • :哀怨,悲伤。
  • 汾河:黄河的一条支流。
  • 秋泛:秋天泛舟。
  • 汉皇:指汉武帝,据说他曾因思念李夫人而在汾河泛舟时感到愁苦。
  • 激湍:急流。
  • 二月桃花:农历二月,桃花盛开的时节。

翻译

火的性质如何能比得上水的柔和,水从西向东流淌,何时才会休止。 不要说水流能通向大海和银河,即使它能承载漂浮的船只,也能使船只翻覆。 湘江岸边,日落时分,尧帝的女儿湘妃哀怨沉思;汾河上,秋天泛舟,汉武帝因思念而愁苦。 汹涌的波涛和急流最终归向何处?二月里,桃花盛开,满眼都是流动的美丽景象。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水和火的对比,以及对水流不息、既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描绘,表达了水的双重性质和不可预测的力量。诗中通过湘妃和汉武帝的典故,进一步以水的意象来象征情感的深沉和复杂。结尾的“二月桃花满眼流”则以春天的美景来象征生命的流动和变化,增添了诗意的深度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