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吟

·
中庸二字圣真诠,来自唐虞一脉传。 本体睹闻为入窍,工夫戒惧是天然。 但从庸行庸言里,直彻无声无臭先。 此是人人真本色,可怜千古作陈编。
拼音分享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戊午:这里指的是农历的一个年份,具体对应公历哪一年需要根据历史年表来确定。
  •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主张“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强调中道而行。
  • 真诠:真实的解释或阐述。
  • 唐虞:指中国古代的唐尧和虞舜,是儒家推崇的圣王。
  • 一脉传:比喻事物间的连续关系,这里指儒家思想的传承。
  • 本体:事物的根本性质或实质。
  • 睹闻: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
  • 入窍:指深入理解或掌握。
  • 工夫:指修养或修炼的功夫。
  • 戒惧:警惕和畏惧,这里指对道德规范的敬畏。
  • 天然:自然形成,非人为。
  • 庸行庸言:平凡的行动和平凡的言语,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言语。
  • :透彻,彻底理解。
  • 无声无臭:形容非常微妙,难以察觉。
  • 本色:本来的面貌或性质。
  • 陈编:陈旧的书籍或文献。

翻译

《中庸》这本书是圣人真实无误的阐述,它源自远古的唐尧和虞舜时代,代表着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来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而修养的功夫则体现在对道德规范的敬畏上,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要在平凡的行动和言语中,就能彻底领悟到那种微妙至极、难以察觉的境界。这是每个人真正的本性,可怜的是,这种本性却被千古以来的书籍所掩盖。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儒家经典《中庸》的深刻理解和推崇。诗中,高攀龙强调了《中庸》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源自古代圣王,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他提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行为和言语,人们可以直接领悟到中庸之道的精髓,这是一种自然而然、无需刻意追求的境界。诗的最后,作者感叹这种本真的境界往往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表达了对人们回归本真、理解中庸之道的期望。

高攀龙

高攀龙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云从,改字存之,号景逸。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以疏诋杨应宿,谪揭阳典史。遭亲丧,家居三十年。天启元年,进光禄少卿,疏劾阁臣方从哲,夺禄一年,改大理少卿。四年拜左都御史,揭崔呈秀贪赃秽行,为阉党痛恨,削籍归。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海内士大夫称高顾。时阉党专政,东林党人遭迫害。不久,崔呈秀复矫旨遣人往逮,攀龙投水死。有《高子遗书》。 ► 1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