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州杂诗

六池光潋滟,寒动郡城楼。 分野非东粤,炎荒亦早秋。 伏波瞻汉庙,弃地恨交州。 一夕廉山宿,凄凉欲白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六池:指廉州(今广西合浦)的六个池塘。
  • 光潋滟:形容水光闪烁的样子。
  • 分野:古代天文术语,指天空中星宿所对应的地面区域。
  • 东粤:指广东东部地区。
  • 炎荒:指南方炎热荒凉之地。
  • 伏波:指东汉名将马援,他曾被封为伏波将军。
  • 汉庙:指供奉汉代皇帝的庙宇。
  • 弃地:被遗弃或放弃的土地。
  • 交州:古代地名,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
  • 廉山:廉州附近的山。

翻译

廉州的六个池塘水光闪烁,寒意触动了郡城的楼阁。 这里的天文分野并不属于东粤,即使在这炎热的荒凉之地,秋天也早早到来。 我瞻仰着供奉汉代皇帝的庙宇,想起伏波将军马援,对这片被遗弃的交州之地感到遗憾。 在廉山留宿一夜,凄凉之情让我几乎要白了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屈大均在廉州的所见所感。诗中,“六池光潋滟”一句,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廉州池塘的美丽景色,而“寒动郡城楼”则透露出秋意渐浓的时节感。后文通过对“分野”、“炎荒”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独特感受。诗的最后,通过对“伏波”、“汉庙”、“弃地”等历史元素的提及,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洞察和丰富情感。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