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

· 邵宝
近山如城人可住,远山如屏带烟雾。 天际孤舟何处来,云中指点津头树。 客至桃源花正春,回首空嗟相见暮。 苍壁丹厓几万寻,飞鸟回旋不知路。 路逢樵者问山名,山深只为无名故。 中有青莲今古青,时向幽人一披露。 冯生学画举业馀,胸中尘土先扫除。 清秋此幅展向我,请我茅笔纵横书。 南沙风韵杜陵后,随物赋形吾不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津头:渡口。
  • 丹厓:红色的山崖。
  •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 青莲:这里可能指青色的莲花,也可能是对某种景象的比喻。
  • 冯生:指冯姓的学者或画家。
  • 茅笔:用茅草制成的笔,这里可能指粗糙的笔或朴素的笔法。
  • 杜陵:指杜甫,唐代著名诗人。
  • 随物赋形:根据事物的本来面貌来描绘或表达。

翻译

近处的山如同城墙,人们可以在那里居住,远处的山如同屏风,带着烟雾。 天边有一艘孤舟从何处来,云中可以指出渡口的树。 客人来到桃源,花儿正盛开,回首却空自感叹相见已是傍晚。 苍壁红崖高达万寻,飞鸟回旋却不知路在何方。 路上遇到樵夫询问山名,山深只因无名而深。 山中有青莲,自古至今青翠,不时向隐士一展风采。 冯生在学习绘画之余,先要扫除心中的尘土。 在清秋时节,他将这幅画展示给我,请我用茅笔随意书写。 南沙的风韵,杜甫之后,我不如他能够随物赋形。

赏析

这首作品以画作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的远近、孤舟的来去、花开的时节和山中的景物,展现了一幅幽远而深邃的自然画卷。诗中“近山如城”与“远山如屏”形成对比,突出了山的雄伟与烟雾的朦胧。孤舟、桃源、青莲等意象,增添了诗意的神秘与超脱。最后,诗人通过对冯生学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与艺术的热爱,以及对杜甫诗才的敬仰。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艺术创作的独到见解。

邵宝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国贤,号二泉。成化二十年进士,授许州知州,躬课农桑,仿朱熹社仓,立积散法。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教人以致知力行为本,革数十年不葬亲之俗,奏请停开银矿。宁王朱宸濠索诗文,峻却之。正德四年迁右副御史,总督漕运,忤刘瑾,勒致仕。瑾诛,升户部右侍郎,拜南礼部尚书,恳辞。诗文以李东阳为宗。谥文庄,学者称二泉先生。有《漕政举要》、《慧山记》、《容春堂集》等。 ► 16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