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葛叹

· 邵宝
汉鼎三分,汤七十里。莘野辍耕,卧龙亦起。夫何为乎,殷兴刘圮。 有臣无君,犹君无臣。玄德非天,锡彼禅乎复何人。 出师二表徒为陈。伊邪葛邪,伯仲皆天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汉鼎三分: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 汤七十里:商汤以七十里之地起家,最终建立了商朝。
  • 莘野辍耕:指商汤的贤臣伊尹,原在莘野耕种,后被商汤发现并重用。
  • 卧龙亦起:指蜀汉丞相诸葛亮,号卧龙,后出山辅佐刘备。
  • 殷兴刘圮:指商朝兴起,而汉朝衰败。
  • 有臣无君:指有贤臣而无明君。
  • 玄德非天:玄德指刘备,这里意指刘备并非天命所归。
  • 锡彼禅乎复何人:锡,赐予;禅,禅让。这里指如果刘备不是天命所归,那么谁又是呢?
  • 出师二表:指诸葛亮的《出师表》。
  • 伊邪葛邪:指伊尹和诸葛亮。
  • 伯仲皆天民:伯仲,兄弟中的老大和老二,这里指伊尹和诸葛亮都是天命所归的贤臣。

翻译

三国鼎立,商汤以七十里之地兴起。伊尹在莘野停止耕种,诸葛亮也出山辅佐刘备。为何商朝兴盛而汉朝衰败?有贤臣而无明君,就像有明君而无贤臣一样。刘备并非天命所归,那么谁又是呢?诸葛亮的《出师表》也只是徒劳陈述。伊尹和诸葛亮,他们都是天命所归的贤臣。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三国和商朝历史的对比,探讨了贤臣与明君的关系,以及天命所归的问题。诗中,“汉鼎三分”与“汤七十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商汤的崛起和三国的分裂。伊尹和诸葛亮的形象,则体现了贤臣的重要性。最后,诗人对刘备的质疑和对诸葛亮的评价,表达了对历史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邵宝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国贤,号二泉。成化二十年进士,授许州知州,躬课农桑,仿朱熹社仓,立积散法。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教人以致知力行为本,革数十年不葬亲之俗,奏请停开银矿。宁王朱宸濠索诗文,峻却之。正德四年迁右副御史,总督漕运,忤刘瑾,勒致仕。瑾诛,升户部右侍郎,拜南礼部尚书,恳辞。诗文以李东阳为宗。谥文庄,学者称二泉先生。有《漕政举要》、《慧山记》、《容春堂集》等。 ► 16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