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笔工杨日新

· 方回
黄钟九寸裁为律,六吕六律相配匹。 嶰谷参差十二筒,猗管城子从此出。 上古苍颉初制字,后人蒙恬始造笔。 吴云不律燕云弗,韵书又以律为聿。 曰方曰册刀削之,削之笔之作以述。 析竹蘸墨丝其端,龙图龟书就篇帙。 秋兔拔毛号毛颖,愈奇愈巧愈精密。 脩管执之以为柄,短管窍之以为室。 其实不过一毫端,良工于此有神术。 锋但欲齐忌太尖,翠羽鼠须俱不必。 老夫平生学欧颜,晚脱场屋涂注乙。 著书弃笔如丘山,使年将及三万日。 眼花尚能写蝇头,笔不如意辄怒叱。 江淮笔工千百家,孰甲孰乙我所悉。 鸡距散卓杨日新,不落第二亦第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黄钟:古代音律名,十二律中的第一律。
  • 九寸:古代音律中黄钟的长度。
  • 六吕六律:古代音律中的六律和六吕,共十二律。
  • 嶰谷:传说中的山谷名,黄帝曾在此制律。
  • 参差:不齐的样子。
  • 十二筒:指十二律的乐器。
  • 猗管城子:指笔。
  • 苍颉:传说中的文字创造者。
  • 蒙恬:秦朝名将,传说中发明了毛笔。
  • 不律:古代对笔的别称。
  • :古代笔的别称。
  • 方册:古代的书写材料,方形的木板和竹简。
  • 刀削:用刀削制书写材料。
  • 蘸墨:沾墨。
  • 丝其端:指笔尖。
  • 龙图龟书:指古代的图画和文字。
  • 秋兔:指兔毫,制笔的材料。
  • 毛颖:指笔尖。
  • 脩管:长笔管。
  • 执之以为柄:拿着作为笔柄。
  • 短管:短笔管。
  • 窍之以为室:指笔管的孔作为笔室。
  • 一毫端:指笔尖的一根毛。
  • 神术:高超的技艺。
  • 锋但欲齐:笔锋要整齐。
  • 翠羽鼠须:指制笔的材料,翠鸟的羽毛和老鼠的须。
  • 欧颜:指欧阳询和颜真卿,两位著名的书法家。
  • 场屋:科举考试的考场。
  • 涂注乙:指修改文字。
  • 弃笔如丘山:形容写的字多。
  • 三万日:约八十多年,形容时间长。
  • 蝇头:小字。
  • 笔不如意:笔不顺手。
  • 怒叱:生气地责骂。
  • 孰甲孰乙: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 鸡距散卓:形容笔的形状。
  • 杨日新:笔工的名字。

翻译

黄钟九寸被裁制成音律,六吕和六律相互匹配。在传说中的嶰谷,黄帝制作了参差不齐的十二筒乐器,笔就是从这里诞生的。上古时期苍颉创造了文字,后来蒙恬发明了毛笔。吴地称笔为不律,燕地则称之为弗,韵书里又将律称为聿。用刀削制方形的木板和竹简,笔的制作就是为了书写。将竹子削尖沾墨,书写出龙图和龟书。秋天的兔毛制成的笔尖,越来越奇巧和精密。长笔管作为柄,短笔管作为笔室,其实都不过是一根毛尖,但工匠们有高超的技艺。笔锋要整齐,不要过于尖锐,翠鸟的羽毛和老鼠的须都不必。我一生学习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书法,晚年脱离科举考试的束缚,著书立说,弃笔如山,预计将活到三万日。即使眼花,仍能写小字,笔不顺手时就会生气。江淮地区的笔工有千百家,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我都很清楚。鸡距散卓形状的杨日新,不是第二就是第一。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笔的制作和使用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笔工技艺的赞赏。诗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典故和历史知识,如黄钟、六吕六律、苍颉制字、蒙恬造笔等,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诗中对笔的精细描写和对笔工技艺的赞扬,也反映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精湛追求和对工匠精神的尊重。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既是对笔的赞美,也是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