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南山别峰见树间烟出知有隐者

· 方回
南山有别峰,石树相因依。 兹晨偶流目,遥见青烟微。 未知此林下,谁家掩荆扉。 我亦欲一往,结茅纫槲衣。 秋饭所种粟,春羹自生薇。 今年四阅月,孤城闭贼围。 当其薪粲绝,无翅何由飞。 客谓郊关外,似觉事转非。 岁俭剽夺急,村荒游徼稀。 豺狼方磨牙,择人以自肥。 市隐世态恶,岩栖心事违。 四海岂不广,惆怅将焉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阅月:经历一个月。
  • 薪粲:柴火和食物。
  • 市隐:在市井中隐居。
  • 岩栖:在山岩中栖息,指隐居。

翻译

南山中另有一座山峰,那里的石头和树木相互依偎。今天早晨我偶然放眼远望,远远地看见青烟微微升起。不知道这片树林下,是谁家的门扉紧闭。我也想去那里一游,结茅草屋,穿着槲叶制成的衣服。秋天吃自己种的粟米,春天喝自己种的薇菜汤。今年已经过去了四个月,孤城被贼人围困。当柴火和食物断绝时,没有翅膀又怎能飞翔。客人说郊外的关卡之外,似乎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年景不好,剽窃和掠夺变得紧迫,村庄荒凉,巡逻的人也稀少。豺狼正在磨牙,选择人来养肥自己。在市井中隐居,世态炎凉,心中所愿与现实相违。四海之内难道不够广阔吗,我却感到惆怅,不知该何去何从。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诗中,南山别峰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而现实的困境则如孤城被围,生活艰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同时反映了社会动荡、生活困顿的现实。诗末的“惆怅将焉归”深刻表达了诗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迷茫。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