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中丞

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 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司马台:古代官署名,这里指王中丞的官署。
  • 列柏:排列的柏树,象征着庄重和永恒。
  • 风云:比喻变幻莫测的时局。
  • 夹旌旄:旌旄指旗帜,夹旌旄意指风云变幻中仍保持着旗帜的飘扬,象征着不屈的精神。
  • 属镂:古代的一种刑罚,这里指被冤枉的罪名。
  • 君王意:君王的意愿或决定。
  • 胥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与伍子胥的悲剧故事相关。
  • 万里涛:指汹涌的大海,比喻巨大的冤屈和悲愤。

翻译

在司马台前,柏树高耸排列, 风云变幻中,旗帜依旧飘扬。 被冤枉的罪名,并非君王的意愿, 不要像胥山那样,激起万里的波涛。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司马台前列柏和风云夹旌旄的描绘,展现了王中丞不屈的精神和庄重的形象。后两句则表达了对王中丞被冤枉的同情,以及对君王意愿的揣测,暗示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忠臣不幸遭遇的哀悼和对正义的呼唤。

李攀龙

李攀龙

明山东历城人,字于鳞,号沧溟。少孤家贫,嗜诗歌,厌训诂之学,日读古书,里人目为狂生。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广东司主事,擢陕西提学副使,累迁河南按察使。母丧,心痛病卒。官郎署时,与谢榛、吴维岳、梁有誉、王世贞称“五子”,又益以吴国伦、徐中行称“后七子”,而以攀龙、世贞为魁首,操海内文章之柄垂二十年。其持论诗不读盛唐以后人集,文不读西汉以后人作。攀龙有才力,诗以声调称,然古乐府似临摹帖,并无可观。文章失之模拟生涩,而效之者甚众。有《古今诗删》、《李沧溟集》。 ► 14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