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马涧

· 沈周
湿云载春山,晴秀怅莫逢。 朝来双闼前,顿失千巃嵷。 天地大藏疾,何所不包容。 峰峦皆养晦,草木未发蒙。 芙蓉不敢巧,反朴鸿濛中。 老眚叵辨物,存亡诘儿童。 昼夜不分明,中恐移愚公。 又虑九疑缩,万里来相通。 争高或不平,出气荡其胸。 水墨用吾事,丹青莫为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tà):门。
  • 巃嵷(lóng sǒng):山峰高耸的样子。
  • 藏疾:隐藏疾病,比喻隐藏缺点或不足。
  • 养晦:隐居待时,比喻隐藏才华。
  • 发蒙:启蒙,启发。
  • 芙蓉:荷花,这里比喻自然之美。
  • 反朴:回归朴素。
  • 鸿濛: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这里指原始的自然状态。
  • 老眚(shěng):老眼昏花。
  • (pǒ):不可。
  • (jié):问。
  • 九疑:九疑山,在今湖南省。
  • 出气:发泄情绪。
  • 荡其胸:使心胸开阔。
  • 水墨:中国画的一种,以水和墨为主要材料。
  • 丹青:绘画,这里指彩色画。

翻译

湿润的云雾环绕着春山,晴朗的美丽景色难以遇到。清晨来到双门之前,高耸的山峰顿时消失不见。天地间能包容一切,包括所有的缺点和不足。峰峦都在隐居待时,草木还未被启发。荷花不敢炫耀其巧,反而回归到原始的自然状态。老眼昏花难以辨认事物,询问儿童事物的存亡。昼夜不分,中间恐怕会移动愚公。又担心九疑山缩小,万里之外来相通。争高可能不公平,发泄情绪使心胸开阔。用水墨作画是我的事,彩色画则不必追求完美。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春山云雾缭绕的景象,通过对比晴天与云雾中的山景,表达了自然之美的变幻莫测。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如“峰峦皆养晦”比喻隐居待时,“芙蓉不敢巧”比喻自然之美的朴素。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观察,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