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补官
冠冕耀通衢,罗绮照芳春。
珂马等列侯,洋洋意气新。
观者叹且信,黄金能贵人。
黄金本假借,观人自失真。
穷闾处约子,读书苦长勤。
书声振悲风,莫次甑中尘。
敝褐三十年,一绂难贲身。
问子何事此,好义已忘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冠冕:古代官员的帽子,这里指代官员。
- 通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 罗绮:华丽的丝织品,这里形容衣着华丽。
- 珂马:装饰华丽的马匹。
- 等列侯:与列侯相等,指地位显赫。
- 穷闾:贫穷的街巷。
- 处约子:生活在贫困中的子弟。
- 甑中尘:甑是古代的蒸饭器具,甑中尘指长时间未使用而积满灰尘,比喻生活贫困。
- 敝褐:破旧的粗布衣。
- 一绂:一根细带,这里指微薄的官职。
- 贲身:使自己显贵。
翻译
官员们穿着华丽的衣裳,在大道上光彩夺目,春天的芳香映照着他们的罗绮。装饰华丽的马匹,地位显赫,意气风发,显得格外新鲜。旁观者既感叹又相信,黄金能够使人显贵。然而黄金本来是借来的,观察他人时却失去了真实。
在贫穷的街巷中,有一个勤奋读书的贫困子弟,他的书声在悲风中回荡,无暇顾及家中甑里积满的灰尘。他穿着破旧的粗布衣,已经三十年,却连一根细带(微薄的官职)也难以获得,使自己显贵。问他为何如此,他好义已经忘却了贫穷。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官员的显赫与贫困子弟的艰辛,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无奈。诗中,“冠冕耀通衢,罗绮照芳春”描绘了官员的华丽与显赫,而“穷闾处约子,读书苦长勤”则展现了贫困子弟的勤奋与困苦。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贫困子弟的深切同情。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黄金能贵人”这一社会现象的批判,指出真正的价值不应仅仅基于物质的富足,而应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在品质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