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明府登鹿门作

忽示登高作,能宽旅寓情。 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清。 草得风光动,虹因雨气成。 谬承巴里和,非敢应同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旅寓:旅途中的寄居之所。
  • 弦歌:古代以琴瑟伴奏而歌,此处指音乐。
  • 多暇:有很多空闲时间。
  • 山水思:对山水的思念或向往。
  • 微清:微微的清新感。
  • 草得风光动:草木因风而动,显得生机勃勃。
  • 虹因雨气成:彩虹因雨后的水汽而形成。
  • 谬承:错误地接受。
  • 巴里和:巴里的和谐之声,巴里可能指地名,也可能泛指某种和谐的音乐。
  • 非敢应同声:不敢与您(张明府)的诗作相提并论。

翻译

您突然给我展示了您登高所作的诗,这让我在旅途中的寄居之情得到了一些宽慰。 您既有闲暇弹琴唱歌,对山水的思念也带来了微微的清新感。 草木因风而动,显得生机勃勃,彩虹因雨后的水汽而形成。 我错误地接受了您的诗作,并和了一首,实在不敢与您的诗作相提并论。

赏析

这首作品是孟浩然对张明府(明府是古代对县令的尊称)登高所作诗的回应。诗中,孟浩然表达了对张明府诗作的欣赏,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的心情。他通过“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清”来表达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思念。后两句“草得风光动,虹因雨气成”则巧妙地描绘了自然景象,增添了诗意。最后,孟浩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和诗不敢与张明府的原作相提并论,显示了他的谦逊和对张明府诗才的尊重。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清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