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二首

· 张宁
羽书昨夜报居庸,百万雄师下九重。 天子垂衣临大漠,群臣端笏扈元戎。 禁中已乏回天谏,阃外谁成辟地功。 千古澶渊扶日毂,令人长忆寇莱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羽书:古代传递紧急军情的文书,插有鸟羽表示迅速。
  • 居庸:关名,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北,是古代的军事要塞。
  • 九重:指天子所在的皇宫,也泛指朝廷。
  • 垂衣:形容帝王无为而治,此指天子亲自出征。
  • 大漠:广阔的沙漠,此指边疆。
  • 端笏:手持笏板,表示恭敬。笏,古代大臣朝见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记事或指画。
  • 元戎:主帅,此指天子。
  • 回天:比喻力量大,能扭转难以挽回的局面。
  • 阃外:指朝廷之外,或特指边关。
  • 辟地:开辟疆土。
  • 澶渊: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北宋时曾在此与辽国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 寇莱公:即寇准,北宋政治家,曾力主抗辽,促成澶渊之盟。

翻译

昨夜紧急军情文书报告居庸关的战况,百万大军从皇宫出发,奔赴战场。天子亲自出征,面对广阔的边疆,群臣手持笏板,恭敬地随同天子出征。朝廷中已缺乏能够扭转乾坤的谏言,而在朝廷之外,谁能成就开辟疆土的功业呢?千古流传的澶渊之盟,如同扶持着太阳的车轮,让人长久地怀念起寇莱公。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朝时期紧急的军事行动和天子亲自出征的场景,通过对比朝廷内外的不同情况,表达了对能够扭转局势、开辟疆土的英雄人物的怀念。诗中“羽书”、“居庸”、“九重”等词语勾勒出了紧迫的战争氛围,而“垂衣”、“端笏”则展现了天子和群臣的庄严形象。结尾提及“澶渊扶日毂”和“寇莱公”,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英雄人物的赞颂,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张宁

明浙江海盐人,字靖之,号方洲。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擢都给事中。言京卫武职,人员既众,又多老弱,宜严加考核。格不行。宪宗时出为汀州知府,以简静为治。以病免归。致仕后家居三十年,累荐不起。工书画,能诗。有《方洲杂言》、《奉使录》、《方洲集》。 ► 11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