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燕河: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燕山一带的河流。
- 张公:指张居正,明朝著名政治家。
- 镇守:指担任边疆地区的军事和行政长官。
- 宁夏:明朝时期的一个边疆省份,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 心印:佛教用语,指心心相印,心意相通。
- 金鹊篆:古代的一种印章,这里指皇帝的恩宠和信任。
- 采薇篇:《诗经》中的一篇,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边疆的忧虑。
- 流言:指社会上流传的不实之言。
- 浮云:比喻世事无常,转瞬即逝。
- 破虏:指击败敌军,保卫国家。
- 丽日:明亮的太阳,比喻国家的繁荣昌盛。
- 燕塞:指燕山一带的边塞。
- 握手:比喻重逢。
- 尊:古代的酒器,这里指酒。
- 罄:尽,完。
翻译
十年来,我们的心意相通,这份默契能传给谁呢?现在你即将远赴西疆,我的心情十分沉重。皇帝赐予你金鹊篆,这是何等的恩宠,你作为边疆大臣,怎能辜负《采薇篇》中所表达的忠诚呢?过去那些不实的流言已经如浮云般消散,而你击败敌军的殊勋,如同明亮的太阳高悬,照耀着国家的繁荣。我们何时能在燕山边塞再次相聚,举杯畅饮,在故人面前尽情倾诉呢?
赏析
这首诗是戚继光送别张居正镇守宁夏的作品,表达了对张居正的深厚情谊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诗中,“心印”、“金鹊篆”、“采薇篇”等词语,体现了诗人对张居正的信任和期望,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后两句则通过“流言”与“破虏殊勋”的对比,以及“丽日悬”的意象,赞美了张居正的功绩,并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期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戚继光作为边疆将领的豪情与忠诚。

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