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白发秋来又几茎,萍蓬湖海困平生。 三更窗外芭蕉影,九月床头蟋蟀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白玉蟾:南宋道士、诗人,原名葛长庚,善书画,工诗词。
  • 几茎:几根。:量词,用于计算细长条的东西。
  • 萍蓬:常比喻行踪漂泊不定。指浮萍,指蓬草,二者都是容易随风飘动的植物。
  • 困平生:一生都困窘不得志。
  • 三更:半夜,大致相当于现在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翻译

入秋之后,头上又增添了几根白发,这一生就像漂泊的浮萍和飞蓬般困窘,辗转于湖海各地。半夜三更时分,窗外映着芭蕉摇曳的影子,九月秋凉,床头传来蟋蟀的声声鸣叫 。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诗人暮年凄凉困窘的生活状态与孤寂哀愁的心境。首句“白发秋来又几茎”,一个“又”字,道出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感伤。“萍蓬湖海困平生”,诗人将自己的一生比作漂泊不定的浮萍与蓬草,生动地呈现出他一生辗转,困窘不得志的境遇。后两句“三更窗外芭蕉影,九月床头蟋蟀声”,描绘了深夜窗外芭蕉的影子与九月床头蟋蟀的叫声,以景衬情,通过静谧环境中的细微声响,烘托出诗人在秋夜中的孤寂落寞,蕴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感慨,情景交融,给人以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白玉蟾

白玉蟾

宋闽清人,家琼州,字白叟,又字如晦,号海琼子,又号海蟾。入道武夷山。初至雷州,继为白氏子,自名白玉蟾。博览众籍,善篆隶草书,工画竹石。宁宗嘉定中诏征赴阙,对称旨,命馆太乙宫。传其常往来名山,神异莫测。诏封紫清道人。有《海琼集》、《道德宝章》、《罗浮山志》。 ► 12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