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蓝都宪升南京刑侍

分陕劳开府,留都诏促装。 苏公终式敬,召伯孰能忘。 西峙秦山重,东流汉水长。 更悬天下望,调鼎在岩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分陕:相传周初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后指朝廷委任守土的重臣。(陕:shǎn)
  • :慰劳,犒劳。
  • 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将军等)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
  • 留都:古代王朝迁都后,仍在旧都置官留守,故称留都。明迁都北京后,以南京为留都。
  • :皇帝的命令。
  • 促装:匆忙整理行装。
  • 苏公:指苏轼,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以公正爱民著称。这里借指蓝都宪,赞誉他会像苏轼一样受到百姓的敬重。
  • 式敬:表示尊敬。
  • 召伯:召公,周初大臣,曾辅佐周武王灭商。他巡行南国,布文王之政,曾在棠树下听讼断狱,后人思其德,作《甘棠》之诗咏之。这里借指蓝都宪,希望他能像召伯一样受百姓爱戴,被百姓铭记。
  • 秦山:这里指陕西的山脉。
  • 汉水: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流经陕西南部。
  • 调鼎:比喻治理国家政事。
  • 岩廊:朝廷。

翻译

朝廷为肩负重任的重臣举行慰劳仪式,留在南京的官员接到诏令后匆忙整理行装。蓝都宪您最终会像苏轼一样受到百姓的敬重,又有谁能忘记像召伯那样的贤臣呢?西边耸立着厚重的秦山,东边流淌着绵长的汉水。您肩负着天下人的期望,在朝廷中施展才能治理国家政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潘希曾为蓝都宪升任南京刑侍而作。诗的首联写朝廷对蓝都宪的重视以及他即将赴任的情况。颔联通过赞誉蓝都宪会像苏公、召伯一样受到敬重和铭记,表达了对他的期望和肯定。颈联以秦山和汉水的雄伟和绵长,象征蓝都宪肩负的重任和责任的重大。尾联则强调了蓝都宪将在朝廷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体现了对他的高度信任和期望。整首诗气势恢宏,用词精准,既表达了对蓝都宪的祝贺,又体现了对他的殷切期望,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潘希曾

明浙江金华人,字仲鲁,号竹涧。弘治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出核湖广等地边储归,不赂刘瑾,被廷杖除名。瑾败,起刑科右给事中。嘉靖时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入为工部右侍郎。治河有功。官至兵部左侍郎。有《竹涧集》。 ► 4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