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士歌

· 刘炳
昆崙昼裂黄河决,京畿地毛白于雪。 鬼母啼秋天雨鱼,武库兵鸣剑飞血。 黄屋播越烟尘张,四海感激思勤王。 鄱阳胡公躯七尺,义旗塞路寒无光。 鸢肩火色万里壮,虎气电目千夫强。 城头阵云压鼙鼓,酾酒椎牛题露布。 破釜沉船晓更征,囊沙壅水宵还渡。 万乘千旟骠骑营,转战直薄浮梁城。 孤军粮绝朝餐草,间道人稀夜煮冰。 铁甲照霜弓影曲,宝刀磨月水痕腥。 旄头芒射前星落,恃勇骁腾身不却。 凄凉马革裹尸归,谁复声名写麟阁。 郡侯纪绩笔如椽,父老相传泪泫然。 三尺荒坟何处是,忠臣后代子孙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昆崙(kūn lún):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山,这里可能泛指高山。
  • 京畿(jīng jī):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 鬼母啼秋:形容悲惨的景象。
  • 黄屋播越:指帝王流亡在外。
  • 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 胡公:指鄱阳的胡姓义士。
  • 鸢肩:谓两肩上耸,像鸱鸟栖止时的样子,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勇猛的相貌。
  • 鼙鼓(pí gǔ):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
  • 酾酒(shī jiǔ):滤酒,斟酒。
  • 露布: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 (yú):古代画着鸟隼的军旗。
  • 浮梁城:地名。
  •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 旄头(máo tóu):古代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
  • 麟阁:汉代阁名,供奉功臣。这里指功劳簿。

翻译

高山崩塌黄河决堤,京城附近的土地像雪一样苍白。 悲惨的哭声回荡在秋天,武库中的兵器作响,剑上染着鲜血。 皇帝流亡在外,烟尘弥漫,天下人都心怀感激,想要起兵救援。 鄱阳的胡公身高七尺,义旗遮蔽了道路,寒夜中也没有光亮。 他两肩高耸,气势威猛,如万里长城般雄壮,虎目含威,千夫莫敌。 城头上战云压着鼙鼓,斟酒杀牛,写好捷报的旗子。 打破饭锅,沉没船只,天刚亮就继续出征,用沙袋堵水,夜晚再渡河前行。 成千上万的骠骑营,转战直奔浮梁城。 孤军粮草断绝,早上只能吃草,路上行人稀少,夜晚就煮冰水解渴。 铁甲映照着寒霜,弓弦的影子弯曲,宝刀在月光下磨砺,带着水痕和腥味。 担任先驱的骑兵勇猛前进,前星坠落,他们凭借着勇气和骁勇,毫不退缩。 最终凄惨地马革裹尸而归,又有谁能将他们的声名写在功劳簿上呢。 郡侯记录功绩的笔如椽子般粗大,父老们相传此事,不禁潸然泪下。 那三尺荒坟在哪里呢?忠臣的后代子孙都是贤能之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义士胡公的英勇事迹和悲惨结局,充满了悲壮的情感。诗的开头通过描写自然现象和社会动荡,渲染出一种紧张、悲惨的氛围。接着详细描述了胡公的外貌和气势,展现了他的英勇和强大。然后叙述了他带领军队征战的过程,包括出征、渡河、战斗等场景,表现出军队的艰苦和顽强。最后,诗以胡公马革裹尸归的悲惨结局和人们对他的怀念结束,突出了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也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战争残酷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生动,气势磅礴,通过对场景和人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那个动荡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

刘炳

元明间江西鄱阳人,字彦炳。元顺帝至正中,从军于浙。元末诣朱元璋,献书言事。平江西,授中书典签。洪武中屡升大都督府掌记,除东阿知县。旋以病告归,年六十九卒。工诗,有《春雨轩集》。 ► 3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