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兴

无端归兴拟陶潜,计日清华俸亦廉。 未卜山妻堪并食,先教稚子解抽簪。 三年似爽还山约,一事真成避世嫌。 今古乾坤何处了,旧时风月寄缃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端”读作“duān”)
  2. 归兴:归家的兴致。
  3. 拟陶潜:效仿陶渊明,指像陶渊明一样有归隐之意。
  4. 计日:计算着日子。
  5. 清华:清高显贵的职位。
  6. 俸亦廉:俸禄也少。
  7. 未卜:不能预测。(“卜”读作“bǔ”)
  8. 山妻:对妻子的谦称。
  9. 堪并食:能够一起过清苦的生活。
  10. 稚子:幼子。
  11. 解抽簪:理解和接受放弃官职。(“簪”读作“zān”)
  12. :违背,差失。
  13. 还山约:回到山中的约定。
  14. 避世嫌:逃避世俗的嫌隙。
  15. 乾坤:天地。
  16. 缃缣:浅黄色的绢帛,此处指书卷或书画。(“缃”读作“xiāng”)

翻译

无缘无故地产生了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兴致,算着日子,虽居清高显贵之位,但俸禄也少。不能预料妻子是否能与我一起过清苦生活,先教导幼子理解和接受我放弃官职。三年来,似乎违背了回山的约定,这件事真的成了逃避世俗的嫌隙。古往今来,天地之间的事何处是个尽头呢,旧时的风花雪月只能寄托在书卷书画之中了。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诗的开头,诗人表达了无端产生的归兴,如同陶渊明一般,同时也提到了自己官职虽显但俸禄微薄。接下来,诗人考虑到妻子是否能与自己共甘苦,以及教导幼子理解自己的辞官之举,体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归隐的坚定决心。“三年似爽还山约,一事真成避世嫌”则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如期实现归隐约定的遗憾,以及对自己选择归隐可能引发世俗嫌隙的认识。最后,诗人感慨天地间的事情无尽头,唯有将旧时的风花雪月寄托在书卷书画之中,体现了一种超脱和无奈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刘宗周

刘宗周

明浙江山阴人,字起东,号念台,晚改号克念子。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行人。天启元年为仪制主事,历右通政,以劾魏忠贤,削籍归。崇祯元年召为顺天府尹,数上疏忤思宗意,遂谢病归。八年再召授工部左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复以论救姜埰、熊开元革职归。福王监国时,起故官,劾马士英、高杰、刘泽清,争阮大铖不可用,不听,遂告归。南都亡,绝食二十三日卒,门人私谥正义。治理学以慎独为宗,力倡诚敬之说。曾筑證人书院,讲学于蕺山,人称蕺山先生。有《周易古文钞》、《圣学宗要》、《刘蕺山集》等。 ► 1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