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序
这首诗是《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元春省亲令大家作诗时林黛玉代贾宝玉所作,格调自然熟练,纤巧而不露堆砌生硬,具有黛玉诗歌的个性特征。
“杏帘在望”本是大观园中一处山庄性质的建筑,李纨的住处。大观园刚建好后,贾政带幕宾游玩题名时,到此就生出了归隐田庄之心,该建筑是模仿农家院落建成,有模拟的小巧稻田和散养的鸡鸭鹅之类,贾宝玉题名曰“杏帘在望”。後元妃省亲,因黛玉诗:“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更名为稻香村。
首联“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将题目分成两句吟咏,句法浑然天成,紧扣题目。以下四句写来客所见山庄景色。颔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句画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鹅儿在长满菱荇的池中嬉戏游水,燕子从桑榆林中衔泥飞出,筑巢于屋梁之间。此联仅用名词构成诗句,而未用动词或形容词,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句法。颈联“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一气而下,突出描绘“杏帘在望”的田野景观,画出想象中的丰收景象。尾联“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写来客的感想。因为这是写给元春看的所以以颂圣结束全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杏帘: 指酒店或茶馆门前挂着的杏枝做的帘子,象征着酒家。
- 在望: 可见,遥望。
- 菱荇: 菱角和水草,水中的植物。
- 鹅儿水: 清澈的水面适合鹅儿戏水。
- 桑榆: 桑树和榆树,古代常用来比喻晚年。
- 燕子梁: 燕子筑巢的地方,梁指屋檐。
- 一畦: 一块田地。
- 稻花香: 稻谷成熟时散发出的香气。
- 盛世: 和平繁荣的时代。
- 饥馁: 饥饿与困乏。
- 何须: 何必,不需要。
翻译
酒店门前杏树垂下绿帘招引过往行人饮酒,远远望去就能看见那座宁静的山庄。 水面清澈,鹅儿在菱角和水草间嬉戏,屋檐下桑树和榆树边,燕子忙着筑巢。 一亩亩春韭菜翠绿一片,十里稻田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在这个太平盛世,人们不用担心饥饿,无需忙碌耕织。
赏析
《杏帘在望》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象。诗人通过描绘酒店、水草、鹅鸭、桑榆、燕子以及丰收的田野,展现了盛世农村的富饶和安逸。诗中的“盛世无饥馁”,寄托了作者对于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表达了他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同时,通过对农事活动的轻轻一笔,也暗示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幸福,没有繁重的劳役之苦。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

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 233篇诗文
曹雪芹的其他作品
- 《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 》 —— [ 清 ] 曹雪芹
- 《 红楼梦 · 第四十九回 ·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 —— [ 清 ] 曹雪芹
- 《 供菊 》 —— [ 清 ] 曹雪芹
- 《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探春 》 —— [ 清 ] 曹雪芹
- 《 红楼梦 · 第七十七回 ·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 —— [ 清 ] 曹雪芹
- 《 红楼梦 · 第一百一十六回 · 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 》 —— [ 清 ] 曹雪芹
- 《 簪菊 》 —— [ 清 ] 曹雪芹
- 《 红楼梦 · 第十四回 ·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 —— [ 清 ] 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