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郭知达集九家注杜诗

· 乾隆
平生结习最于诗,老杜真堪作我师。 书出曾锓实郭集,本仍宝庆及淳熙。 九家正注宜存耳,余氏支辞概去之。 适以遗编搜四库,乃斯古刻见漕司。 希珍际遇殊惊晚,尤物闇章固有时。 重以琳琅续天禄,机闲万遍读何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结习:长期养成的习惯爱好。
  • 老杜:指唐代诗人杜甫。
  • 锓(qǐn):雕刻。
  • 宝庆:宋理宗年号。
  • 淳熙:宋孝宗年号。
  • 支辞:多余的、无关紧要的言辞。
  • 遗编:散失的书籍或篇章。
  • 四库:这里指《四库全书》。
  • 漕司:官署名,这里代指相关官府机构。
  • 希珍:稀世珍宝。
  • 尤物:珍贵的物品。
  • 闇(àn)章:隐蔽而不为人知的文章或版本。
  • 天禄:原为汉代宫观名,后常用来指皇室藏书处。

翻译

我这一生一直以来就对诗歌有着浓厚的爱好,杜甫真的值得成为我的老师。这部书籍曾被雕刻印刷出版,实际上是郭知达所收集的,版本是宝庆和淳熙年间留存下来的旧本。书中九家的正式注释适合保留下来,而余氏那些无关紧要的话语一概去掉。恰好因为在四库中搜罗散失的书籍,才在漕司看到了这部古老的刻本。这样稀世珍贵的书籍如今才遇见,实在是令人惊叹太晚遇到,珍贵的物品长久隐蔽不为人知也是有它的时机的。再次将这样精美的书籍续写进皇室藏书当中,即便十分繁忙,读上万遍又有什么推辞的理由呢。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乾隆帝对杜甫诗歌的高度推崇以及对《郭知达集九家注杜诗》这部古籍的珍视。开篇表明自己对诗的喜爱以及以杜甫为师,奠定尊崇诗歌与杜诗的基调。接着详细讲述这部书的刊刻渊源、版本年代,以及对注释的甄别处理,体现出对古籍整理的严谨态度。“适以”等句叙述发现古籍的过程,凸显得来不易。“希珍际遇殊惊晚,尤物闇章固有时”这两句将发现古籍的惊喜与感慨万物时机巧妙融合,颇具哲理韵味。最后表达能将古籍入藏皇室藏书的珍视,即便忙碌也愿反复研读,彰显对文化珍宝的重视与热爱,从侧面反映出这首诗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当时对古典文化传承整理的重视 。

乾隆

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硕宝亲王。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即位后驱逐在内廷行走之僧道;释放被幽禁之允(胤)禵等,恢复允(胤)禵等宗室身份;又将宗室诸王所属旗人,均改为“公中佐领”,即归皇帝掌握。对汉族知识分子,采用笼络与惩罚并行手段,既于乾隆元年开博学鸿词科,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又大兴文字狱,前后大案不下数十起,并借修书之便,销毁或窜改大量书籍。对西北方面,平定准噶尔部,消灭大小和卓木势力,解决康、雍以来遗留问题。在位时六次南巡,多次进行镇压土司叛乱、农民起事战争,耗费大量钱财。晚年任用和珅,吏治腐败;陶醉于“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对敢于指斥时弊之官吏,常严加斥责。同时,对各省亏空严重、督抚多不洁身自爱之状,知之甚详。五十八年,接见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拒绝英国所提出之侵略性要求,然并未引起任何警惕之心。六十年,宣布明年禅位皇十五子颙琰。次年正月,举行授受大典,自称太上皇帝,仍掌实权。在位六十年。谥纯皇帝。 ► 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