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玉锡歌

· 乾隆
阿玉锡者伊何人,准噶尔属司牧臣。 其法获罪应剉臂,何不即斩犯厥尊。 徒步万里来向化,育之塞外先朝恩。 萨拉尔来述其事,云即彼中勇绝伦。 持铳迎面未及发,直进手夺无逡巡。 召见赐银擢侍卫,即命先驱清漠尘。 我师直入定伊犁,达瓦齐聚近万军。 鼓其螳臂欲借一,依山据淖为营屯。 我两将军重咨议,以此众战玉石焚。 庙谟本欲安绝域,挞伐无乃违皇仁。 健卒抡选二十二,曰阿玉锡统其群。 有曰巴图济尔噶,及察哈什副以进。 阿玉锡喜曰固当,廿五人气摩青旻。 衔枚夜袭觇贼向,如万祖父临儿孙。 大声策马入敌垒,厥角披靡相躏奔。 降者六千五百骑,阿玉锡手大纛搴。 达瓦齐携近千骑,駾走喙息嗟难存。 荆轲孟贲一夫勇,徒以藉甚人称论。 神勇有如阿玉锡,知方亦复知报恩。 今我作歌壮生色,千秋以后斯人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准噶尔:是厄拉特蒙古的一支部落。
  • (cuò):指折伤,挫折。
  • 向化:归服。
  • 逡巡(qūn xún):迟疑不敢向前的样子。
  • 漠尘:边疆的尘土,指代边疆的战事。
  • (nào):烂泥,泥沼。
  • 庙谟:指朝廷的谋划。
  • 挞伐:征讨,讨伐。
  • 青旻(mín):青天。
  • 厥角:兽的角,这里指敌人。
  • 披靡:草木随风倒伏,比喻军队溃败。
  • 躏奔:指逃窜。
  • 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 (tuì)走:指惊奔,逃窜。
  • 喙息:比喻喘不过气来。

翻译

阿玉锡这个人是什么人呢,是准噶尔部落的一个管理畜牧的臣子。他按律法犯了罪应被断臂,为何不立即斩杀而冒犯了法规。他徒步万里来归服,在前朝时就被养育在塞外受恩。萨拉尔来述说这件事,说他就是那里勇猛无比的人。拿着火枪迎面还没来得及发射,就直接冲上去空手夺取也毫不犹豫。被召见后赏赐银子提拔为侍卫,随即就命令他为先锋去清除边疆的战事。我们的军队直接进军平定伊犁,达瓦齐聚集了近万人的军队。鼓动他那螳臂般的力量想拼一下,依靠着山挨着烂泥地扎营屯守。我们的两位将军重新商议,认为用众多兵力作战会玉石俱焚。朝廷的谋划本是要安定这偏远的地区,征讨恐怕有违皇上的仁慈。精选了健壮的士卒二十二名,说由阿玉锡统领他们。有叫巴图济尔噶的,以及察哈什作为辅佐一同前进。阿玉锡高兴地说理应如此,二十五个人的气势直冲青天。口中衔着木棍夜里偷袭观察敌人的方向,如同众多祖父面对儿孙。大声驱马冲入敌营,敌人的角都溃败倒伏四处逃窜。投降的有六千五百名骑兵,阿玉锡亲手夺得大旗。达瓦齐带着近千名骑兵,惊奔喘息着难以存活。荆轲和孟贲只是一个人的勇猛,只是因为名声大而被人谈论。像阿玉锡这样神奇勇猛的人,知道道义也知道报答恩情。如今我作这首歌来增添他的光彩,千秋以后让这人被人听闻。

赏析

这首诗叙述了阿玉锡的英勇事迹。阿玉锡原为准噶尔属臣,后归服清朝,其勇猛无畏,在平定伊犁的战事中表现卓越。乾隆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他夜袭敌营的威武和果敢,以及取得的辉煌战果。诗中通过与荆轲、孟贲等的对比,突出阿玉锡不仅勇猛,更具义气和知恩图报的品质。全诗气势磅礴,充满对阿玉锡的赞赏和钦佩,展现了乾隆对这位英雄人物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也生动地记录了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乾隆

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硕宝亲王。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即位后驱逐在内廷行走之僧道;释放被幽禁之允(胤)禵等,恢复允(胤)禵等宗室身份;又将宗室诸王所属旗人,均改为“公中佐领”,即归皇帝掌握。对汉族知识分子,采用笼络与惩罚并行手段,既于乾隆元年开博学鸿词科,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又大兴文字狱,前后大案不下数十起,并借修书之便,销毁或窜改大量书籍。对西北方面,平定准噶尔部,消灭大小和卓木势力,解决康、雍以来遗留问题。在位时六次南巡,多次进行镇压土司叛乱、农民起事战争,耗费大量钱财。晚年任用和珅,吏治腐败;陶醉于“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对敢于指斥时弊之官吏,常严加斥责。同时,对各省亏空严重、督抚多不洁身自爱之状,知之甚详。五十八年,接见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拒绝英国所提出之侵略性要求,然并未引起任何警惕之心。六十年,宣布明年禅位皇十五子颙琰。次年正月,举行授受大典,自称太上皇帝,仍掌实权。在位六十年。谥纯皇帝。 ► 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