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拼音

译文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功名是没法忘记的, 从古至今的将领和丞相都在哪里,如今只剩下一堆荒坟;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财富是没法忘记的, 活了一世,只恨积攒了没多少钱,等到钱多了的时候,眼睛一闭就离世了;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娇妻是没法忘记的, 活着的时候天天诉说的恩情,死去之后又改嫁他人;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儿孙是没法忘记的, 一片痴心教育孩子的父母从古来就有许多,但是有谁看见了那些所谓孝顺的儿孙呢?

赏析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形象地刻画了人类社会的人情冷暖,世事无常。在这个传统的“人治”社会中,伦理道德变得虚伪、败坏,人们普遍丧失了对古典人文主义的信仰,人性恶劣的方面开始扩张,又加上政治环境的动荡、变幻,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失望都表现得十分清楚。这种“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是传统中国社会内部兴衰荣枯转递变化过程大为加速的反映,因为小农经济基础已经日渐腐朽,但终究是上层建筑首先开始腐朽、堕落,这主要来自于人内心的贪欲与傲慢,是上层核心人物因为权力的过分集中、扩张、膨胀,而变得肆无忌惮、物欲横流,导致这些统治者们严重败坏了社会的整体道德风气和公平正义,表现出封建礼教等统治秩序已经无法维系,封建社会上层建筑正在解体,这些征兆都具有时代的典型性。作为艺术家的曹雪芹是伟大的,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极其生动的封建末世社会的讽刺画。当他尝试着对这些世态加以解说、并试图向陷入“迷津”的人们指明出路的时候,他走向了超越之路,走向了哲学与宗教形式上真正的“大自在”解脱。他善于借助机智的语言,去揭示那些人生无常、万境归空的超越性智慧和断绝俗缘(所谓“了”)便得解脱(所谓“好”)的透彻观照式的、古典却又精辟的宣传,借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究竟真理的向往。这样,他自然地就使自己开创出了新的哲学性思维和创作思路。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荒冢(zhǒng):指荒凉的坟墓。

翻译

世上的人都知道当神仙好,只是功名利禄让人难以忘怀!从古到今的将相如今在哪里呢?不过是荒野里的一堆坟墓,被荒草淹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当神仙好,只是金银财宝让人难以忘却!整天只恨钱财聚集得不够多,等到聚得多的时候,人却死了,眼睛也闭上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当神仙好,只是美貌的妻子让人难以放下!丈夫活着的时候,妻子天天说着恩爱情意,丈夫死了,妻子又跟着别人走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当神仙好,只是儿孙让人难以割舍!自古以来,一心为儿女的父母很多,可是孝顺的儿孙又有谁见到了呢?

赏析

这首《好了歌》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揭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金银财宝、妻室儿女等世俗事物的执着和痴迷,以及这些事物的虚幻和无常。诗中以“世人都晓神仙好”为开头,反复强调人们对神仙般超脱境界的向往,然而却又被各种世俗的欲望所束缚,无法真正达到那种境界。 每一段都以一种世俗的追求为主题,指出了其最终的虚空和无意义。将相的功名最终化为荒冢,金银的追求在死后也无法带走,妻子的恩情在丈夫死后可能消逝,而对儿孙的疼爱也未必能换来孝顺。这些描述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表达了作者对世俗欲望的批判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深思。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 2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