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戍将归寄谢合肥相国

捐弃明时分所甘,无家何处著茅庵。 便凭黄阁筹生计,愿寄沧洲得纵探。 冰积峨峨几止北,鸢飞跕跕罢征南。 负刍越石嗟枯槁,门下虚烦解左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捐弃:舍弃,这里指被朝廷弃用。
  •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 分(fèn)所甘:自己料想这是应甘心接受的命运。分,料想。
  • 黄阁:汉代丞相听事阁及三公官署厅门涂黄色,故以“黄阁”指丞相府,这里代指李鸿章(合肥相国)。
  • 沧洲:滨水的地方,常用来指隐士居住之处。
  • 纵探:尽情探赏。
  • 冰积峨峨:形容冰雪堆积得很高。峨峨,高峻的样子。
  • **几止北:差点滞留北方。
  • ****鸢飞跕跕(dié dié)**:《后汉书·马援传》:“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形容处境艰难。这里指征战结束。
  • 征南:指征南的战事。
  • **负刍:背柴草,指地位低微的人,这里是作者自比。 **
  • 越石:西晋将领刘琨字越石,这里借指自己。
  • 嗟枯槁:感叹自己处境困苦衰颓。
  • ****解左骖(cān):《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婴解左骖赎回越石父并待为上宾。这里意思是感谢李鸿章关怀。

翻译

在这政治清明的时候,我被弃用本就是自己应甘心接受的。如今无家可归,连一处能安身的茅庵都不知该建在哪里。只能依靠您(合肥相国)在丞相府为我筹划今后的生计,我希望能退隐到那滨水之地,尽情地去探寻自然。曾经的征战如同冰雪堆积高峻,几乎让我滞留北方,如今战事结束,就像那疲困的飞鸢终可停歇不再征南。我像那地位低微背负柴草的人,如同刘琨般困苦衰颓,实在愧疚烦劳您像晏婴对待越石父那样对我予以关怀。

赏析

这首诗整体情感复杂而深沉。开篇表达因被朝廷弃用的无奈与安命,“无家何处著茅庵”生动地写出自己处境凄凉连安身之所都难以找寻。颔联展现出对李鸿章的倚重与期待,希望能在其帮助下谋得生计,并能过上退隐自由的生活。颈联上句可能暗指在北方戍边时经历的艰难困苦,下句以“鸢飞跕跕”形象展现征战的疲惫与对征南生活结束的感慨。尾联以“负刍越石”自比,表达自己的困苦衰颓,“门下虚烦解左骖”感激李鸿章对自己的关怀照拂。整首诗既有自我命运的感伤,又有对他人帮助的感恩之情,情感交织,诗意耐人寻味,体现了张佩纶彼时内心的矛盾与复杂心境。

张佩纶

清直隶丰润人,字幼樵,一字绳庵,又字篑斋。同治十年进士,擢侍讲。光绪间官侍讲学士,署左都副御史。以纠弹大臣名著一时。中法战争期间会办福建军务,马尾之役,以戒备不严,舰队、船厂被毁,乃逃避乡间。褫职戍边。后释还,入李鸿章幕。佐办庚子议和。旋称疾不出。有《涧于集》、《涧于日记》。 ► 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