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试示诸童
珊瑚宝树生海底,光射洪涛千丈水。
铁网高张护亚枝,搜罗作贡天家里。
即今人海亦茫茫,降才原不间殊方。
还从有司上大吏,取士有制周且详。
国家由来重科目,拔置石渠与天禄。
豫章翻风异凡才,自有工师识大木。
此日诸生文阵开,万骑腾骧骋逸才。
敢道知马如伯乐,神骏自古超驽骀。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珊瑚宝树:海洋中珊瑚虫分泌出的碳酸钙堆积形成的树枝状物体,在诗中用来比喻优秀人才如同珍贵的珊瑚生长在海底。
- 铁网:在古代采珊瑚时用来打捞珊瑚的工具,这里比喻科举考试的选拔机制。
- 亚枝:较粗壮主枝之外的旁枝,代指优秀人才。
- 殊方:不同的地区。
-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 大吏:封建指大官,也可以泛指高层的官员。**
- 科目:指科举考试的项目和名目 。
- 石渠与天禄:石渠阁、天禄阁:西汉宫廷中存贮档案典籍的处所,也指在其中任职的文官,此处代指被选拔进入朝廷重要部门任职。
- 豫章:樟树的别称,这里用来比喻出众的人才,如同樟树般非凡。
- 工师:古代指掌管百工的官吏;后泛指工匠、师傅,这里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
- ****腾骧(xiāng):奔腾昂首,形容气宇轩昂;在文中表示众多考生展现才华的样子 。
- 逸才:指超越常人的才能;也指才能出众的人。
- ****驽骀(tái):指劣马;比喻庸才。
翻译
那珍贵的珊瑚宝树生长在大海深处,它散发的光芒照亮那千丈深的波涛。人们张开高大的铁网护着珊瑚的枝丫,将它们打捞起来进贡到皇宫之中。现在的人海也是茫茫一片,但上天降下人才原本不会区分偏远或繁华的地方。他们通过地方官吏层层上报给那些高官大员,选拔人才的制度周到又详尽。国家自古以来都十分看重科举考试,将选拔出的优秀人才安置到重要的职位上。就像樟树在风中与众不同,自有高超的工匠能识别出这样栋梁般的大树。今天,在座的各位考生开启文章的战场,如同万马奔腾各展卓越的才华。我怎敢说自己像伯乐一样善于相马,只是自古以来,那些神骏的良马自然远超那些低劣的马。
赏析
这首诗围绕县试这一活动展开,表达了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开篇以“珊瑚宝树”“铁网”的形象比喻,生动阐述了选拔人才的过程,将人才比作珍贵的珊瑚,而科举制度则是铁网,形象地表现了选拔的慎重与重要。接着诗人点明上天降才不分地域,科举制度可以让各地人才有机会崭露头角。随后强调国家对科举的重视,选拔出的人才会被委以重任,展现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在描写今日县试场景时,“万骑腾骧骋逸才”展现出考生们意气风发、各展才华的热烈场面,尽显蓬勃朝气。最后,诗人以伯乐相马自谦,突出考生中的优秀者如同神骏良马必然能脱颖而出,整首诗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对考生充满鼓励,且诗中运用诸多形象比喻,让抽象的科举和人才选拔变得具体可感。
常纪的其他作品
- 《 奉檄赴昭化比至蓬溪已日落矣以月色甚佳复行二十里始宿 》 —— [ 清 ] 常纪
- 《 学易岛庵蝉联体以苔径雀声晚蕉窗蝶梦凉囊琴步野渡枕笛醉渔航二十字为题各限五言四韵每一题即以次字为韵 其十四 野 》 —— [ 清 ] 常纪
- 《 学易岛庵蝉联体以苔径雀声晚蕉窗蝶梦凉囊琴步野渡枕笛醉渔航二十字为题各限五言四韵每一题即以次字为韵 其十九 渔 》 —— [ 清 ] 常纪
- 《 忆癸酉春夏与奉峨兄读书于城南之保安寺甚自得也时有秦先生者山东快士喜堪舆精占卜聚谈者屡遂订交焉今日各有所就而风流云散如此追感不胜惘惘因赋绝句九首呈奉峨兄 》 —— [ 清 ] 常纪
- 《 村居杂咏四首 》 —— [ 清 ] 常纪
- 《 嘉陵江舟中二首 其一 》 —— [ 清 ] 常纪
- 《 赵忠简公故里 》 —— [ 清 ] 常纪
- 《 阅旧日所读书不觉忘暑偶成 》 —— [ 清 ] 常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