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朱郎中白都庄

萧洒桐庐守,沧洲寄一廛。 山光隔钓岸,江气杂炊烟。 藜杖听鸣橹,篮舆看种田。 明时须共理,此兴在他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洒:同“潇洒”,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拘束。(注:“潇”读音:xiāo)
  • 沧洲:滨水的地方,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 (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
  • 藜杖: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藜,一种草本植物。
  • 鸣橹:摇橹时发出的声响。
  • 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

翻译

潇洒自在的桐庐太守,在水边之地寄身于一处房舍。 山光透过钓鱼的岸畔,江上的雾气夹杂着袅袅炊烟。 手持藜杖倾听摇橹的声音,乘坐篮舆观看农田耕种。 在政治清明之时应当共同治理天下,这种兴致留待他年实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朱郎中白都庄的景色以及诗人的一些想法。首联写朱郎中在桐庐的自在生活和居住环境。颔联通过“山光”“江气”“钓岸”“炊烟”等景象,营造出一种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颈联描述了作者想象中的闲适场景,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尾联则表达了在政治清明之时共同治理天下的愿望,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理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