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履远寄之作

飘然逐客出都门,士论应悲玉石焚。 高位纷纷谁得志,穷途往往始能文。 柴桑今日思元亮,天禄何时召子云。 直使声名传后世,穷通何必较功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逐客:被放逐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 都门:京都城门。
  • 玉石焚:比喻好坏同归于尽,玉石俱损。
  • 柴桑:古县名,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此处代指陶渊明,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回归柴桑。
  • 元亮:陶渊明的字。
  • 天禄:天禄阁,汉宫中藏典籍的地方。
  • 子云:扬雄,字子云。

翻译

潇洒地身为逐客走出京都城门,士人的议论应该悲叹好坏一同受损。在高位的人纷纷扰扰谁能真正得志,到了穷困潦倒的路途上往往才开始能够写出好文章。今日在柴桑想起陶渊明,什么时候天禄阁会召唤扬雄呢。只要能让声名流传后世,困厄和显达又何必去比较功勋的大小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对于自己被逐的命运有无奈,但也认为在困厄的处境中更能展现才华和价值。他以陶渊明和扬雄自比,体现出对归隐和才学的崇尚。诗中强调了声名的重要性,认为不必过于在意一时的富贵与功勋。整体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王安石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