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白鹿洞故址爱其幽邃议复兴建感叹有作

· 朱熹
清泠寒涧水,窈窕青山阿。 昔贤有幽尚,眷言此婆娑。 事往今几时,高轩绝来过。 学馆空废址,鸣弦息遗歌。 我来劝相馀,杖策搴绿萝。 谋野欣有获,披图知匪讹。 永怀当年盛,莘莘衿佩多。 博约感明恩,涵濡熙泰和。 凄凉忽荒榛,俯仰惊颓波。 发教逮纲纪,喟然心靡它。 伐木循阴冈,结屋依阳坡。 一朝谢尘浊,归哉硕人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清泠:清凉,清澈。
  • 窈窕:形容山势曲折深幽。
  • 幽尚:隐逸的生活情趣。
  • 婆娑:徘徊,流连忘返的样子。
  • 高轩:华丽的车子,此处指贵客。
  • 絶来过:不再有人来访。
  • 学馆:古代教育机构。
  • 鸣弦:琴瑟之声,代指学术活动。
  • 相馀:互相勉励,鼓励。
  • 杖策:持杖徒步。
  • :拔取,采摘。
  • 匪讹:非虚妄,确实如此。
  • 莘莘:众多的样子,此处指学生众多。
  • 博约:广博而精深的学习。
  • 涵濡:滋润,浸润。
  • 熙泰和:社会和谐,繁荣昌盛。
  • 荒榛:杂草丛生,荒芜。
  • 纲纪:法度,规则。
  • 喟然:叹息的样子。
  • 伐木:比喻兴工建造。
  • 硕人薖:大人物,此处指朱熹自比。

翻译

清冷的山涧水潺潺流淌,曲折的青山深处隐藏。 昔日的贤者在此寻求静谧,留恋地徘徊不愿离去。 岁月如梭,那些高贵的客人早已不再来访, 学府空余遗迹,学术的歌声已悄然消失。

我来此地,鼓励同伴们一起努力, 手持竹杖,攀缘着绿色的藤蔓。 野外考察,满心欢喜收获丰富, 翻开地图,确认这里的事实并非虚假。

怀念往昔的辉煌,学子们众多才俊, 广博学习,感恩明主的恩赐, 学问滋养着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眼前景象凄凉,杂草丛生,令人惊愕, 感叹世事变迁,法度渐行渐远。

我们决定重建,沿着山阴伐木建屋, 期待有一天能远离尘世喧嚣,回归宁静。 最终,大德之人将告别纷扰,归于田园。

赏析

这首诗是朱熹寻访白鹿洞书院遗址,感慨其变迁之作。诗人以清冷的山涧、蜿蜒的青山为背景,描绘了先贤在此隐居求学的幽静环境。他表达了对往昔学者云集、学术繁荣的怀念,以及对今日学馆废弃、人才凋零的感叹。诗中流露出对明君恩惠的感激,以及对社会和谐的向往。最后,诗人提出重振书院,期待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自然,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人生追求。

朱熹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4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