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夕乐舞

天碧星河欲下来,东风吹月上楼台。 玉梅雪柳千家闹,火树银花十里开。 紫凤笙繁声曼衍,黄龙舞缦影徘徊。 香车匝地红尘软,莫遣铜壶漏箭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灯夕: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人们赏灯、猜灯谜的节日。
  • 星河欲下来:形容星光璀璨,仿佛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 东风吹月:春风轻拂,月光洒满楼台。
  • 玉梅雪柳:形容装饰精美的花灯,如玉梅和雪柳般洁白美丽。
  • 火树银花:形容灯火辉煌,灿烂夺目。
  • 紫凤笙:紫色凤凰形状的笙,古代乐器,声音悠扬。
  • 曼衍:音乐旋律悠长,变化多端。
  • 黄龙舞:舞龙的一种,象征吉祥。
  • 舞缦:舞动的丝带或纱幕,舞蹈时的飘逸景象。
  • 匝地:遍布地面,形容人多或车马众多。
  • 红尘软:形容地上红尘如柔软的地毯,形容繁华热闹。
  • 铜壶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的箭随水位下降而移动,此处代指时间流逝。

翻译

夜空如洗,星星仿佛要从天际滑落,春风吹过,月光照亮了楼阁。家家户户挂满了玉梅雪柳般的精美花灯,十里长街灯火通明,如同火树银花绽放。笙乐悠扬,旋律如紫凤般婉转,舞龙的队伍在月色下翩翩起舞,身影若黄龙般回旋。街上香车络绎不绝,如同铺满红色地毯的软尘,不要让时间的流逝催促这欢乐的夜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盛况,通过生动的意象,如星河、月光、玉梅雪柳的花灯、紫凤笙的音乐和黄龙舞的舞蹈,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繁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下人间烟火气,以及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节日的欢庆之情。同时,通过对时间的巧妙暗示——“莫遣铜壶漏箭催”,传达出对短暂欢乐的珍惜。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情趣。

何梦桂

何梦桂

何梦桂 ,字岩叟,别号潜斋,谥号文建,宋淳安文昌人(今浙江淳安县文昌镇文昌村)。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1] 在世。自幼从学于名师夏讷斋先生,深受教益。咸淳元年(1265年)省试第一,举进士,廷试第三名(即“探花”)。其侄何景文,亦登同榜进士。宋度宗得知何梦桂与黄蜕、方逢辰同堂就读于石峡书院,故御书“一门登两第,百里足三元”的联句相赠。梦桂初为台州军判官,历官太常博士,咸淳十年(1274年)任监察御史。曾任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富昌(后改名文昌)小酉源,元至元中,御史程文海推荐,授江西儒学提举,屡召不赴。著书自娱,终老家中。学者称之为“潜斋先生”。梦桂精于易,所著有《易衍》、《中庸致用》诸书,其《潜斋文集》11卷,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总目》并传于世。现何家家谱百字歌为文建公所编。 ► 5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