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夜久:深夜。**:指夜晚已经过去很长时间,进入到深夜阶段。
- **烛花频剪:多次修剪烛芯。烛花,蜡烛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频,频繁、多次。**:古人使用蜡烛照明,烛芯燃烧久了会形成烛花影响亮度,所以要不时剪去。
-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又称子时,指深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这在古代计时体系里是一个特定时段。
翻译
夜晚已经很深了,我却久久无法入眠,秋天的空气凉爽又清新。我一次又一次地剪去烛花,不知不觉已经快要到三更时分。清冷的床铺被梧桐树缝隙间洒下的月光铺满,明月在那梧桐树叶子稀疏的缺处,显得格外明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难眠的画面,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苦。首句“夜久无眠秋气清”,直接点出时间是秋夜,因“无眠”将诗人内心的愁绪隐隐带出,“秋气清”不仅烘托出秋夜的清冷,也暗示着诗人此时内心的凄凉之感。 “烛花频剪欲三更”,通过“烛花频剪”这一细节动作描写,体现出诗人夜不能寐,只能反复剪烛来打发漫长的时光,侧面反映出她内心的烦闷与不安。“铺床凉满梧桐月”,此句将视觉与触觉相结合,“凉”既指床铺接触到的凉意,更是诗人内心凄凉情绪的外化,月亮透过梧桐树洒在床铺上,这清冷的月光也加重了冷清的氛围。 最后“月在梧桐缺处明”,明月透过梧桐树的缝隙显得格外明亮,看似在写景,实则以景结情,明月的明亮与周围环境的清冷形成对比,给人一种宁静又孤寂的感觉,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孤独寂寞、无人相伴的心境 。整首诗用词简洁,却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秋夜美景与诗人复杂的情感完美融合,给读者留下悠长的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