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

满地关河一望哀,彻天烽火照胥台。 名王白门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 秦望云空阳鸟散,冶山天远朔风回。 楼船见说军容盛,左次犹虚授铖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关河:山河,也可指关塞与河流 。
  • 彻天:直到天空,形容高。彻读音为chè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时所烧的烟火,这里指战争。
  • 胥台:即姑苏台 ,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姑苏山上,为春秋时吴王阖闾所筑,这里借指南方之地 。
  • 名王:指清兵的将领。
  • 白门:指南京 。
  • 故国:指明朝 。
  •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帜。
  • 秦望:秦望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相传秦始皇曾登此山以望南海 。
  • 阳鸟:这里指飞鸟 。
  • 冶山:在今江苏南京城内朝天宫一带,这里代指南京 。
  • 朔风:北风 。朔读音为shuò
  • 楼船:古代的战船 。
  • 左次:指军队后退 。
  • 授铖:授予象征军权的斧钺,指赋予统兵的权力 。

翻译

满眼都是山河,举目望去满心哀伤,连天的战火照亮了胥台。清兵的将领从南京向江东而去,明朝的投降之旗却从海上飘来。秦望山上空云淡无物,飞鸟散开,冶山远在天边,北风呼呼吹回。听闻战船那边军威盛大,只是可惜后退之时仍缺乏真正有统兵才能之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清易代之际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衰败景象,蕴含着诗人沉痛的家国之思。首联以壮观而哀伤的场景开篇,“满地关河一望哀”奠定了全诗的悲痛基调,“彻天烽火照胥台”渲染出战争的紧张与残酷。颔联写出清兵强势东进,南明却望风而降,强烈的对比尽显明朝灭亡的惨痛。颈联选取秦望山、冶山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意象,“云空阳鸟散”“天远朔风回”进一步烘托出人事凋零、衰败荒凉的氛围。尾联表面写战船军容盛大,实则暗讽朝廷缺乏能够统兵御敌的将才,致使国家陷入困境,流露出诗人的无限叹惋与深沉批判 。整首诗意境雄浑,借景抒情,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顾炎武诗歌慷慨悲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寄寓着他对国家命运深切的担忧与眷恋 。

顾炎武

顾炎武

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明诸生。青年时“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所至每垦田度地,结交豪杰之士,为光复计。最后定居华阴。其时西南永历政权已覆灭,仍不忘恢复。曾出雁门,至大同,有所营谋。卒于曲沃。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于经史兵农音韵训诂以及典章制度,无所不通。旅行中载书自随,考察山川险要,土物民风,随时发书查核。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著作繁多,而毕生心力所注,在《日知录》一书,另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 4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