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赠斯盛社同人

萧森竹木映窗纱,聚首论文日未斜。 牛耳登坛惭我执,龙头夺锦许谁誇。 心苗好种文章福,腹藁能便气象华。 得失全凭三寸管,榜中花即笔中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森:形容草木凋零衰败。
  • 聚首:聚会。
  • 牛耳:古代诸侯会盟时,割牛耳取血盛敦中,置牛耳于盘,由主盟者执盘,因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 龙头:科举时代称状元为龙头。
  • 夺锦:夺取锦袍,形容文采出众。
  • 心苗:心,内心。苗,苗子,比喻事物的开端。
  • 腹藁:亦作“腹稿”,指内心酝酿成熟以供表达的诗文构想。
  • 三寸管:指毛笔。

翻译

草木凋零映衬着窗纱,大家相聚一起讨论文章直到太阳还没有西斜。在这方面占据权威地位我感到惭愧,谁又能夸赞那夺得状元之人。内心好好培育就会收获文章带来的福分,腹中有构思就能使气质才华出众。得失全依靠那支毛笔,榜中的花也就是笔中的花。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诗社同人们相聚讨论文章的情景。诗中用“萧森竹木映窗纱”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环境氛围。“牛耳登坛惭我执”体现了作者的谦逊,“龙头夺锦许谁誇”显示出对有才华之人的欣赏。强调培养内心和腹中的才华对于成就的重要性,最后将上榜和笔下的才华联系起来,富有韵味。整首诗既描绘了场景,又抒发了对文章、才华的见解与感悟,也体现出诗社活动的文雅与意趣。

郑用锡

郑用锡,漳泉械斗纷起,撰〈劝和论〉开导村民,又挺身劝解,获保全者不少,逝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获祀乡贤祠中。道光十四年(1834)曾与堂弟郑用鉴合撰淡水厅方志,后世纂修者多以此为基础;又著有《周礼解疑》、《周易折中衍义》。咸丰元年(1851)开始修筑「北郭园」,此庭园遂成为北台重要的文学据点。郑氏工诗文,诗歌内容小至杂物微咏、个人心绪、家庭琐事、园林赏玩、交游酬答,大至反映社会现象,关心桑梓国事,或欢愉忧叹,或愤慨悲悯,莫不涵括,是一典型的儒士诗人。文字浅显质朴,不事修饰,喜好说理,杨浚以为是邵雍击壤吟的流衍,颇加推许;但连横以为其诗「平淡、未佳」,王国璠则谓:「古体出于宋儒击壤一派,虽有令人繁杂之讥,却具『帝力与我何有』之乐。近体必琢必鍊,致气息神采,大受束缚,流于生涩。独五言律绝,颇有田园之趣,应可传也。」郑氏诗作目前存有两种版本,其一是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的《北郭园诗钞稿本》;其二系次子郑如梁委托福建举人杨浚编修的《北郭园全集》,于同治九年(1870)刊刻,为北台湾最早出版的诗文集。此二版本,内容相去甚远,各有特色,基金会所藏较接近郑用锡作品原貌,可惜为残本,内容并不完整;杨浚编修的刊本,虽经杨氏删修润饰,但所存作品较多,且较为普遍,台湾文献丛刊本中之《北郭园诗钞》、龙文出版社之《北郭园诗钞》,均采此版本。兹以《北郭园全集》为底本,参照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之《北郭园诗钞稿本》(以下简称「稿本」)编校。稿本有若干不易辨认的字体,则由黄哲永、谢永基两位先生协助辨识完成。(黄美娥撰) ► 3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