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题泥塑小像
绣丝平原公,铸金鸱夷子;
传人或象形,自古乃有此。
嗟予复何为,天地一蝼蚁。
即令面目真,不过土偶耳。
敢云年七旬,矍铄差堪喜。
珍重执简编,所期在后起。
兀坐弥勒龛,玻光绝尘滓。
勉从儿辈请,岂曰前贤比。
研媸本天成,慎修凭一己。
悠悠千载后,谁臧与谁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鸱夷子:即鸱夷子皮,春秋末期越国的范蠡(lǐ)之号。
- 矍铄:(jué shuò)形容老年人精神好。
翻译
像平原君赵胜那样有锦绣般的才思,如范蠡般用金属铸造。传扬之人有的模仿其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事。可叹我又在做什么呢,不过是天地间一只蝼蚁罢了。即便让面貌真实呈现,也不过是个泥土人偶而已。敢说已经年到七旬,精神矍铄还勉强值得欣喜。珍惜地拿着书籍,所期望的在后来之人。独自安坐在弥勒佛的佛龛中,玻璃光隔绝了尘世的污浊。勉强听从儿辈们的请求,哪里敢说能与前代贤人相比。美丑本来是天然形成的,谨慎修行全靠自己。悠悠千年之后,谁好谁坏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的思考和感慨。他将自己与历史上的人物作对比,觉得自己在天地间渺小如蝼蚁,即便面貌呈现也只是平凡的土偶。年已七旬虽矍铄但也很平淡。他重视书籍,寄希望于后人。他独坐弥勒龛前,有一种超脱尘世之感。他不强求与前贤相比,认为美丑天成,修行靠自己。最后思考千年后人们对自己的评判。整首诗有一种谦逊、超脱又带有思考人生意义的韵味。
郑用锡
郑用锡,漳泉械斗纷起,撰〈劝和论〉开导村民,又挺身劝解,获保全者不少,逝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获祀乡贤祠中。道光十四年(1834)曾与堂弟郑用鉴合撰淡水厅方志,后世纂修者多以此为基础;又著有《周礼解疑》、《周易折中衍义》。咸丰元年(1851)开始修筑「北郭园」,此庭园遂成为北台重要的文学据点。郑氏工诗文,诗歌内容小至杂物微咏、个人心绪、家庭琐事、园林赏玩、交游酬答,大至反映社会现象,关心桑梓国事,或欢愉忧叹,或愤慨悲悯,莫不涵括,是一典型的儒士诗人。文字浅显质朴,不事修饰,喜好说理,杨浚以为是邵雍击壤吟的流衍,颇加推许;但连横以为其诗「平淡、未佳」,王国璠则谓:「古体出于宋儒击壤一派,虽有令人繁杂之讥,却具『帝力与我何有』之乐。近体必琢必鍊,致气息神采,大受束缚,流于生涩。独五言律绝,颇有田园之趣,应可传也。」郑氏诗作目前存有两种版本,其一是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的《北郭园诗钞稿本》;其二系次子郑如梁委托福建举人杨浚编修的《北郭园全集》,于同治九年(1870)刊刻,为北台湾最早出版的诗文集。此二版本,内容相去甚远,各有特色,基金会所藏较接近郑用锡作品原貌,可惜为残本,内容并不完整;杨浚编修的刊本,虽经杨氏删修润饰,但所存作品较多,且较为普遍,台湾文献丛刊本中之《北郭园诗钞》、龙文出版社之《北郭园诗钞》,均采此版本。兹以《北郭园全集》为底本,参照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之《北郭园诗钞稿本》(以下简称「稿本」)编校。稿本有若干不易辨认的字体,则由黄哲永、谢永基两位先生协助辨识完成。(黄美娥撰)
► 3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