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吕厚庵秀才东归二首

海上楼船奏暮笳,伤心桑梓在天涯。 江山锦绣开新国,文武衣冠少故家。 楚客共知哀郢苦,宋人未悔画淮差。 同来避乱君先返,终老东篱莫怨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海上楼船:指海上航行的战舰。这里可能暗示国家局势动荡,有军事行动。
  • 暮笳(jiā):傍晚时的胡笳声。胡笳是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多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常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 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 江山锦绣:形容国家疆土美丽如画。
  • 新国:新成立的国家,在诗中可能指当时局势变化后出现的新政权情况 。
  • 文武衣冠:文官和武官的服饰,代指士绅、官宦阶层。
  • 故家:世家大族;世代仕宦之家,这里指原来的豪门望族 。
  • 楚客:本指屈原,因他被放逐,流离沅湘,故称。后泛指客居他乡者。
  • 哀郢(yǐng):语出《楚辞·九章·哀郢》,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被放逐至江南途中,面对郢都(楚国首都)沦陷创作的作品,表达了对郢都失陷的哀伤。这里用此典故表达对国家沦陷、故土遭难的哀伤。
  • 宋人未悔画淮差:宋与金曾以淮河为界,划定疆域。这里是说当时的执政者对于这样的划界局面竟然没有悔意。“画淮”即划淮河为界。
  • 东篱: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以指代归隐之处。

翻译

傍晚时分,海上的楼船响起悲凉的胡笳声,令人伤心的是故乡远在天涯。美丽如画的江山开拓了新的国家,而那些仕宦之家却所剩无几。大家都和屈原一样,深知流亡他乡、思念郢都的痛苦,可就像当年宋金以淮河划界那样,那些人似乎并未对造成这种局面感到后悔。我们一同来此躲避战乱,如今你却要先回去了,希望你回到家乡归隐田园,不要有什么埋怨和叹息。

赏析

这首诗饱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与世事变迁的感慨。开篇以海上楼船的暮笳声营造出悲凉的氛围,点明诗人客居天涯的伤心处境。“江山锦绣开新国,文武衣冠少故家”通过新国与故家的鲜明对比,突出了朝代更迭、人事沧桑,昔日的世家大族如今已衰落,反映出国家动荡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借用“楚客哀郢”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如同屈原因国都沦陷而流亡般的哀伤。“宋人未悔画淮差”一句则隐晦地批评了当时执政者的软弱和短视,对国家分裂、命运多舛的局面发出无奈悲叹。最后两句,写友人先行归乡,劝其在田园安定度过余生,不要抱怨,既饱含对友人的祝福,也流露出诗人自身暂不能归乡的孤寂与豁达心态。整首诗情感复杂深沉,委婉含蓄,用词精炼又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了诗人对家国命运深切的关怀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

林朝崧

林朝崧

林朝崧,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风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 8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