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尘机:世俗的机心,功利之心。
- 汉阴:本是地名,此处代指隐士居处。《庄子·天地》中记载汉阴丈人抱瓮浇畦、不用机巧之械之事,后常用来象征超脱功利的生活。
- 幽栖:指隐居之地。
- 苍岑(cén):青山 ,岑:小而高的山。
- 荻芦渚(zhǔ):长满荻草和芦苇的小洲。渚:水中小块陆地 。
- 隐几(yǐ jī):靠着几案,隐:通“ 倚 ”,靠着。几: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
- 据梧:靠着梧桐树,也有依托之意。
- 永日:整日。
- 山阳侣:典出向秀《思旧赋》。三国魏时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善,嵇、吕被害后,向秀经过山阳旧居,闻邻人笛声,感怀亡友,作《思旧赋》 ,后以山阳侣指故交。
- 款段(kuǎn duàn):原指马行缓慢,这里指骑着慢行的马。
- 惬(qiè)素襟:满足平素的情怀。惬:满足。素襟:平素的情怀。
翻译
长久以来,我在这如汉阴般的地方,摒弃了世俗的功利之心。隐居之地的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青山。在长满荻草芦苇的小洲上,有捞虾的人在忙碌;从杉竹成林的地方,传来伐木的声音。我靠着几案、依着梧桐树,就这样打发着漫长的日子,而那高雅的琴和浑浊的酒,始终牵动着我的内心。我知道你往昔就是如山阳旧友般的故人,骑着缓缓而行的马前来探访,真的极大地满足了我平素的情怀 。
赏析
这首诗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隐居氛围。开篇表明自己已不再追逐世俗功利,而隐居在四周青山环绕之地,奠定了全诗淡然超脱的基调。中间两联通过描写捞虾人在荻芦渚劳作,伐木声从杉竹林传来,画面感十足,生动呈现出隐居生活贴近自然的日常景象。“隐几据梧聊永日,清琴浊酒尚关心”,写出诗人虽隐居,以闲暇度日,但仍有对琴酒等精神生活的追求。尾联提及友人如山阳旧侣般珍贵,友人骑着马前来相聚,让诗人内心充满欢喜,体现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将隐居生活的静谧、闲适与真挚的友情相结合,展现了诗人淡泊宁静、重情重义的精神世界 。

林朝崧
林朝崧,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风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 8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