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栎社春会,南北诗家毕至,喜而作歌,即呈在座诸君子
注释
- 庚戌: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 47 年称“庚戌年”。
- 栎社:指乡里的神社。
- 凌烟阁:原本是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
- 褒鄂:唐开国名将褒国公段志玄、鄂国公尉迟恭。
- 五湖:近代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
- 陶朱:即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相传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
- 癯:读音(qú),瘦。
- 槐安: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饮酒古槐树下,醉后入梦,见一城楼题大槐安国。槐安国王招其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富贵荣华。醒后见槐下有一大蚁穴,南枝又有一小蚁穴,即梦中的槐安国和南柯郡。后因用“槐安”比喻富贵无常。
- 文运:指文学的气运。
- 张汉帜:高举汉朝的旗帜,这里指弘扬汉文化。
- 羸卒:瘦弱的士卒。
- 黄池:古地名,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春秋时吴王夫差与晋定公争做盟主于此。《国语·吴语》:“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
- 鏖战:激烈地战斗。
- 牛耳:古代诸侯会盟时,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因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后多以“牛耳”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 畛域:界限。
- 刻烛:《南史·王僧孺传》:“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后因以“刻烛”为诗才敏捷之典。
- 遗老:指前朝老人或旧臣。
- 香山九:指唐代白居易等九位老人在洛阳香山聚会。
- 竹林七:指三国魏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七位文学家,常相游于竹林之下,世称“竹林七贤”。
翻译
男子汉应当立志在凌烟阁留像,横草而立功成就可比唐初的段志玄和尉迟恭。不然就携带家人游览五湖,凭借万金便能获得如同陶朱公一样的财富。无奈只一鸣就不再进取,行走歌唱长久成为山间清瘦之人。如今社会风尚尊崇武力而风雅坠落,天生有才之人难道是没有用意的吗。陈芳有国家让我做主,不要盲目地去追求槐安国般的富贵。挽回文学气运在中原兴起,我先自成一军高举汉文化的旗帜。长城不怕偏师的攻击,防守没有瘦弱的士卒却有很多精锐的骑兵。南方的强大和北方的强大,与我形成三足鼎立划分边界。在黄池像火焰一样各自争夺优势,在笔阵上激战三千场。穿着华丽衣裳带着珍贵玉帛在今日相会,高兴见到三分局面初步合一。不要计较谁是执牛耳的人,占卦没有首领群龙都是吉祥的。相互拥抱和推心置腹忘记界限,下棋和奏乐欢乐之情满溢。在池边书写完湿润了云烟,刻烛作诗评定甲乙等级。前朝老人不只是香山的那九位,群贤远远超过竹林的七位。满堂人多鞋子也多,莺鸟和花朵灿烂春风和煦。主人捧着酒杯客人都喝醉了,踏着宴席起舞拍手唱歌。相约文化传承一脉,从今往后同处一室要戒除争斗。年年三月有兰亭之宴,愿和群仙共同吟咏大罗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聚会的场景,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理想、文学气运以及当时社会风尚的诸多感慨和期望。诗中用“凌烟阁”“褒鄂”等例子来表达男儿应立大志、建大功;用“五湖”“陶朱”等来表示另一种逍遥自在、富有的生活方式。接着感叹当下风尚的变化,提出要挽回文学气运,弘扬汉文化,并且通过对各方势力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期望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愿景。诗中提到众多前朝文人逸事,突出了此次聚会的贤才众多。整个聚会氛围欢乐融洽,大家饮酒作乐、吟诗作对,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这种文人雅集能长久保持,传承文化的愿望。全诗气势恢宏,情感丰富,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文人聚会的热烈场面和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