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 梅花

瑶台曾遇,问春风,萼绿何处沦坠?倚竹无言,缟袂障羞,憔悴软红尘里。多情我是孤山客,共索笑檐前休避。乍殢人,枝北枝南,疏影似迎还拒。 这是高标出众,比夭桃艳杏,多少矜贵?放鹤亭边,纸帐迎来,明月照人欢喜。林间翠羽惊残梦,怕转瞬绿阴容易。好慇勤檀板金樽,夜夜为花沉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瑶台:美玉砌成的楼台,在神话传说中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仙人所居之处。
  • 萼绿:指萼绿华,传说中的女仙名 ,这里指代梅花。
  • 缟袂(gǎo mèi):白色的衣袖,这里形容梅花如同穿着白衣的佳人。
  • 软红尘:指繁华的尘世。
  • 孤山客:作者以北宋诗人林逋自比,林逋隐居杭州孤山,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
  • 索笑:取笑、逗乐。
  • 殢(tì)人:使人沉迷、困扰。
  • 高标:指高尚的品行、高超的风姿,这里形容梅花品质高洁。
  • 矜贵:高贵、珍贵。
  • 放鹤亭:在杭州孤山北麓,为纪念林逋放鹤而建。
  • 纸帐:一种用藤皮茧纸制成的帐子,常为文人雅士所用,这里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翠羽:指翠鸟,这里借指梅花枝头的鸟儿。
  • 慇勤(yīn qín):同“殷勤”,热情周到。
  • 檀板: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常用作歌舞伴奏。

翻译

曾在如仙境般的瑶台相遇,想问春风啊,那如同萼绿华般的梅花如今在何处坠落沉沦?它倚靠着翠竹默默无言,身着白色衣袖似在遮挡娇羞,在这繁华的尘世中显得憔悴。我这如隐居孤山般多情的人啊,和它在屋檐前尽情欢笑请不要回避。它的花枝一会儿逗引着人,在枝北枝南,那稀疏的影子似在迎接又好像在拒绝。

这梅花是这般高雅出众,比起艳丽的夭桃和娇俏的杏花,显得多么高贵珍贵?在放鹤亭边,躺在纸帐中迎来明月,明月照人满心欢喜。林间的翠鸟惊醒了美好的残梦,只怕转眼间绿树成荫,美好的时光容易流逝。还是要这般热情周到地备好檀板金樽,每个夜晚都为这梅花沉醉。

赏析

这首《疏影·梅花》是林朝崧赞美梅花的佳作。上阕开篇便营造出一种空灵玄幻的氛围,借神话中的瑶台、萼绿华来引出梅花,梅花仿佛是从仙境坠落凡尘的佳人,“倚竹无言,缟袂障羞”将梅花拟人化,生动地展现出梅花的娇羞与楚楚动人。作者以“孤山客”自比,突出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与钟情,与梅花在檐前“索笑”,将人与花之间的互动描写得十分有趣,“疏影似迎还拒”更是把梅花的摇曳姿态和那种若即若离的神韵刻画得淋漓尽致。

下阕则着重突出梅花的高洁品质,以夭桃艳杏作对比,衬托出梅花的“高标出众”“矜贵”。“放鹤亭边,纸帐迎来,明月照人欢喜”描绘出一种清幽美好的意境,人与梅花在明月下相伴的画面令人陶醉。然而,作者也担忧时光匆匆,“林间翠羽惊残梦,怕转瞬绿阴容易”流露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最后“好慇勤檀板金樽,夜夜为花沉醉”,直抒胸臆,表达出作者对梅花的极度痴爱,愿意以美酒相伴,沉醉在梅花的世界中。整首词语言优美典雅,托物言志,借梅花抒发了作者对高尚品质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易逝的伤怀。

林朝崧

林朝崧

林朝崧,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风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 882篇诗文